作者: 李彬
把燈點到石頭里去,讓他們看看
海的姿態,讓他們看看
古代的魚
也應該讓他們看看亮光,一盞高舉在山上的
燈
燈也該點到江水里去,讓他們看看
活著的魚,讓他們看看
無聲的海
也應該讓他們看看落日
一只火鳥從樹林里騰起
點燈,當我用手去阻擋北風
當我站到了峽谷之間
我想他們會向我圍攏
會來看我燈一樣的
語言
陳東東
用了平常的眼光來讀《點燈》,大概會墮入五里云霧之中,不知詩之所云。詩人似乎在向我們敘述一種生活經驗,但所陳述的事件卻是那般地不符合生活邏輯、顯得離奇。比如“把燈點到石頭里去”,這在平常生活中是決不會發生的,但作者偏要這樣寫,也許這正體現了詩的“自由”。如果這“自由”發揮得瀟灑、盡致,那么一首好詩就誕生了。
詩中的燈不是生活經驗中的燈,它可以理解為是光明、溫暖的象征,而那石頭也可喻為那些生活中的冷漠者。讓這些冷漠者置身在燈光的光明、溫暖之中,讓他們借燈的光輝來看“海的姿態”、“古代的魚”,這里“海的姿態”是指現實生活的浩瀚無比,“古代的魚”則是對歷史生活的追溯。在現實與歷史之間,那“一盞高舉在山上的燈”,不正代表了人類生活的理想嗎?
詩的一、二節內容上是平行的,不過在平行中又包含了兩組對比:“海的姿態”和“無聲的海”、“古代的魚”和“活著的魚”。“海”在這里既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歷史。“魚”則是生活在現實和歷史中的人。“活著的魚”遨游在大海,會使人想起現實生活中充滿生機的人們,而“古代的魚”沉睡在“無聲的海”,可以看作是歷史的深沉。人們能從這深沉中獲得巨大的力量。“落日”和“一只火鳥從樹林里騰起”,是兩個在意義上相矛盾的意象,前一個意象喻指即將消逝的過去,用了“落日”的景象,多少令人有些傷感,后一個意象則象征人類勇敢地走向未來,充滿了希望和自信。詩人把這兩個意象并列,表明了詩人的樂觀情緒,而這情緒和點燈是不可分的。
詩人在詩的最后一節再一次突出了“點燈”。“點燈”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寫照,它所象征的是人類理想的輝煌。當理想的光輝照徹人間時,也許那些人生的冷漠者會從他們生活的失落中憬悟過來,“會來看我燈一樣的/語言”,用“語言”兩字作結,詩人意在喚起人們的理解,只有去真正地理解生活,才能確立理想。這正是“點燈”的意義所在。
上一篇:燈火
下一篇: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