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群·楊黎·冷風景 獻給阿蘭·羅布——格里葉》新詩鑒賞
這條街遠離城市中心
在黑夜降臨時
這街上異常寧靜
這會兒是冬天
正在飄雪
這條街很長
街兩邊整整齊齊地栽著
法國梧桐
(夏天的時候
梧桐樹葉將整條整條街
全部遮了)
這會兒是冬天
梧桐樹葉
早就掉了
街口是一塊較大的空地
除了兩個垃圾箱外
什么也沒有
雪
已經下了好久
街兩邊的房頂上
結下了薄薄一層
街兩邊全是平頂矮房
這些房子的門和窗子
在這個時候
全都緊緊關著
這時還不算太晚
黑夜剛好降臨
雪繼續下著
這些窗戶全貼上厚厚的報紙
一絲光線也透不出來
這是一條死街
街的盡頭是一家很大的院子
院子里有一幢
灰色的樓房
天亮后會看見
黑色高大的院門
永遠關著
站在外面
看得見灰色樓房的墻灰脫落
好像窗戶都爛了
都胡亂敞開
院子圍墻上已經長了許多草
夜晚月亮照著
沒有一點反光
灰色樓房高高的尖頂
超過了這條街所有的
法國梧桐
(緊靠樓房的幾間沒有人住
平時也沒有誰走近這里)
這時候卻有一個人
從街口走來
深夜時
街右邊有一家門突然打開
一股黃色的光
射了出來
接著“嘩”的一聲
一盆水潑到了街上
門還未關上的那一剎
看得見地上冒起
絲絲熱氣
最后門重新關死
雪繼續下著
靜靜的
這是條很長很長的街
沒有一盞路燈
異常的黑
記得夏天的晚上
街兩邊的門窗全都打開
許多黃光白光射出來
樹影婆娑
(夏天的晚上
人們都坐在梧桐樹下散涼)
夏天的中午街口樹陰下面
站著一位穿白色連衣裙的少女
(風微微一吹
白色連衣裙就飄動起來)
這會兒是冬天
正在飄雪
忽然
“嘩啦” 一聲
不知是誰家發出
接著是粗野的咒罵
接著是女人的哭聲
接著是狗叫
(狗的叫聲來得挺遠)
有幾家門悄悄打開
射出黃光、白光
街被劃了好些口子
然后,門又同時
悄悄關上
過了好一會兒
狗不叫了
女人也不哭了
罵聲也停止了
雪繼續下著
靜靜的
這時候卻有一個人
從街口走來
當然
秋天不會有
秋天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走來
腳踏在滿街的落葉上
聲音太響
這會兒是冬天
正在飄雪
雪雖然飄了一個晚上
但還是薄薄一層
這條街是不容易積雪的
天還未亮
就有人開始掃地
那聲音很響
沙、沙、沙
接著有一兩家打開門
燈光射了出來
天快亮的時候
送牛奶的在外面喊
拿牛奶了
接著是這條街最熱鬧的時候
所有的門都打開
許多人推著自行車
呵著氣
走向街口
這個時候
只有街的盡頭
依然沒有響動
天全亮之后
這條街又恢復了夜晚的樣子
天全亮之后
這街上寧靜看得清楚
這時候有一個人
從街口走來
(穿一身紅色滑雪衫)
冬天
秋天是滿街落葉
春天樹剛長葉子
夏天樹葉遮完了這整條街
但這會兒是冬天
雖然雪停了
這會兒依舊是冬天
這會兒雖是冬天
但有太陽
街盡頭院子里的灰色樓房
被太陽照著
這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街
兩邊所有的房子
都死死地關著
這是一條很靜很靜的街
天全亮后
這條街又恢復了夜晚的樣子
天全亮后
這條街上寧靜看得清楚
這時候
有一個人
從街口走來
初讀這首詩,我相信大家會感到頗不習慣。一切都是那樣客觀、寂靜,詩人仿佛不見了,留給我們的就是這一幀“冷風景”。對,您的感覺沒錯,這首詩真是沒有什么深層結構。詩人是要進行一種“冷客觀”零度寫作語言實驗。它們光線清晰,一切都浮在表面——但這表面恰恰是很豐富和深邃的。詩人沉默后它開始自己說話。
楊黎自稱此詩的創作受法國“新小說”(Roman Nouveau)的影響,這首詩是 “獻給阿蘭·羅伯——格里葉” 的。格里葉是 “新小說” 重要代表作家,著有 《橡皮》、《窺視者》 等詩作。他與同道們認為,人不應是小說的中心,小說的中心應是“物”。作家的使命在于敘述他本真的有限的經驗,創造出一個更實體化更直觀的世界。他只消用冷靜的語言如實地記錄物的存在狀態和人的活動,就體現了事物原初的真實。這種看似機械的、外在的描寫,恰恰道出了 “人已變成自己純粹的影子”的現實狀況。在一切都 “測不準” 中,卻測準了世界存在的樣子。
在楊黎的這首詩里,我們看到的不是倒退到再現自然,他有意地實現和忽略了許多東西,緊緊圍繞在一個 “冷”、一個“靜” 上。他是沉默的人,他與這個世界體現出一種距離,一種冷靜旁觀的姿態。他相信他不必去說什么,“冷風景” 更能深刻地說明自身。這首詩,描繪的客觀性、語義的平面性,使自然景觀伸出自身幽動的觸角爬向讀者心靈。客觀的體察代替了主觀的幻化,增強了詩的 “不確定性”,使讀者不必受任何先驗的導引,一下子沉浸到事物本身的氛圍之中。在人與自然面前,這首詩像一個集成電路元件,它默默存在著,無意于接通但恰恰接通了那應該接通的部分。這是一種客觀,但又遠遠超出了那些有限的 “主觀”,它使人第一次感到世界的陌生和難以得出明確結論,從而獲得一種更深刻的印象和渴望。從“主體移心” 上看,此詩帶有后現代主義特征。
讀了這首純粹客觀敘述的詩,敏感的讀者得到的決不是一紙自然物象的清單。詩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死死地站在堅實的結構里,它們在謀求復雜的呼應,它們互有聯系,毫不顯得突兀。瞬間的人物活動打破靜止狀態,但這活動本身就是客觀的、無目的的、靜止的。這種死滅 一般的寂靜,本身就是召喚讀者參與創作的姿勢。這里,讀者參與創作是一回事,詩自身又是一回事,它不拒絕任何解讀方式,不同的讀者都會從此詩中尋找到與自己的經驗有內在聯系的部分。但在頃刻間這種聯系又消失掉了——還是那條街,那條簡單的難以捉摸的街。輕輕地冷冷地鋪在紙上,直到讓你分不清哪里是現實哪里是夢境。詩歌這時已不因詩人和讀者而存在,“物”本來就在那里,它無須人去安裝反射裝置,它本身就是生命。
上一篇:《朦朧詩詩群·多多·冬夜的天空》新詩鑒賞
下一篇:《西部詩詩群·昌耀·劃呀,劃呀,父親們!——獻給新時期的船夫》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