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四海為家賀一統》鑒賞
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圣人起南國,“圣人”,是古代對皇帝的尊稱,此指朱元璋。他是安徽鐘離(今鳳陽縣)人,元末依附郭子興據濠州起義。因此,詩人說:我如今幸運遇到了皇上在南方起義,滅元建明后不久,就專事休養生息。從朱明統一全國后,四海成一家,以長江為界的南北分裂局面從此結束。
最后這四句很重要,關系到對全詩主題的理解,有必要加以好好研究。
****
現在若干詩論者和一些文學史著作,一般都只認為這首詩,“它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獲得統一的喜悅”。由于這個統一是在朱明王朝實現的。當然,也就是對朱元璋功業的肯定與歌頌。因此,就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概括為:贊頌新都金陵形勢,表達對國統一的喜悅。
如果僅從幾句詩的字面上看,這樣理解自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從全詩來看,特別是對詩中所包含的詩人的深層用意,加以細細揣摩,你就會悟到用“贊頌”、“喜悅”來概括全詩的主旨,就顯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因為,那樣就會將此詩視作一曲“頌歌”。其實,它不論是借景抒情或者大量用典、放懷詠史,都只為一個中心服務。這個“中心”就是:諷刺憑恃天塹而定都金陵的諸多割據者。當然,也包括朱元璋在內。因此,詩之最后,以明太祖統一南北,四海一家,不必再以長江為天塹作結,語似頌揚,其實,正是諷刺建都金陵之非。高啟認為,在全國南北大一統之后,新國都不應在金陵。因為歷史上凡建都金陵的都帶有“偏安”性質。事實上,如以在江南的金陵為京都來應付北元(元亡后,其皇室在北漠建立的政權)卷土重來的嚴重威脅,必有鞭長莫及的危險。朱元璋也曾有將國都北遷的考慮,但由于當時江淮、華北地區經過長期戰亂,破壞十分嚴重,所以,遲遲未作出北遷的決策。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即于永樂四年(1406)明令遷都,經過十三年的準備,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將明都從金陵遷往北京,改稱為京師。而金陵仍作為陪都存在著,中央的“三公六部”的一套建制留著不變。
這就是對這首詩題旨的看法。我們贊同朱東潤“讀本”的意見,不完全同意有些文學史的提法。
****
這首詩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主要是:
首先,一氣呵成,推進有序
全詩二十四句,氣勢恢宏,波瀾壯闊,一氣呵成,推進有序,層次井然。首段描景,營造詩境;中間詠史,借典申理;最后含諷于頌,進一步明志。整首詩歌,逐層遞進,環環緊扣,又各有側重,中心突出。其間,又以汪洋恣肆的深摯感情彌漫全篇,使讀者心靈受到深深的觸動。
其次,借典述事言理,典多而適時合地
此詩用典征詩確實不少,暗用明引達八、九例之多。如明用的有“秦皇瘞金”、“黃旗入洛”、“鐵鎖橫江”和“乘風破浪”等,還有暗引的,如有“城南臺”、“四海為家”和“佳氣蔥蔥”等等。這大量典事的引入,而不著斧痕,既適時也合地而自然貼切。在放懷詠史時,既懷古而不感傷,突破一般“吊古詩”的悲愴情調的桎梏。
再次,詩風高華俊逸,筆勢凌厲
全詩遣詞組句,言雄氣壯,力厚而不粗鄙,尖銳而不弩張。正如清人評說,高詩云:
觀唐以來詩家,有力厚而太過者,有氣弱而不及者,惟青邱 (高啟之號) 適得詩境中恰好地步,固不必石破天驚,以奇杰取勝也。
(清·趙翼 《甌北詩話》)
讀了這首詩,確實感到詩人才氣超邁,詩情縱橫洋溢,詩格神韻極高。難怪趙翼稱贊高詩為“明一代詩人終莫能有及者”,“為開國詩人第一”。
上一篇:《元代散曲·無名氏·散曲四首·四支曲各自的題旨是什么》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愛新覺羅·弘歷·松花江捕魚》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