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述而篇
《述而》是《論語》的第七篇,它一共包括了38章。本篇涉及孔門師徒間的對話并不多,更多記錄的是孔子吐露自己為學和為人的心聲。此外,孔子的起居形貌也散見本篇之中。應該說,《述而》的內容是很豐富的。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2]。”
子曰:“默而識之[3],學而不厭[4],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5],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1]述:傳述,闡述。作:創作,創造。[2]竊:謙稱,指自己。老彭:這里指孔子之前的賢大夫,為人恬淡,好讀古書好述古事。[3]識(zhì):通“志”,記住,牢記。[4]厭:厭煩。[5]徙:這里指改變而從之,慢慢走向義理。
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圣人的智慧
這三章可以說是夫子自道。孔子講了三個層次:其一,孔子說讀古書、講古事是我的興趣所在,然而我的目的卻不是為了著書立說;其二,孔子說能把書里的東西默默記在心里,學習求知從來不知滿足,教導培養學生從來不會懈怠,這些哪一點我做到了呢?其三,孔子說我真正擔心的是學問不去講求,道德不去修行,明白了義理不去照做,有了錯誤不去改正這些事情。可以說第一章是夫子的興趣和心聲,第二章是孔子的寫照和自謙,第三章是孔子的憂慮和自勉。一個求古存真、好學不厭、誨人不倦、終生勤勉的孔子形象巋然屹立在我們的眼前。
“學不可以已”是荀子的名言,可是好學的精神卻是從孔子那里一脈相傳下來的。孔子的一生首先成就了一個偉大教育家。做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得有淵博的知識學問,孔子終生好學不已,“博物君子”的聲名聞于天下。一個好老師應該愛生如子,舍得傾盡畢生心血來培養他們。孔子誨人不倦,對學生的教導小到生活的瑣事,大到治國的道理,無不是反復叮囑,語重心長。民國以來,我們的教育界也出現了受后世敬仰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激勵學生,畢生勞瘁,被譽為“當世孔子”。錢穆先生也樂于獎掖后進,他曾說:“得天下良材而育之,人生之一樂也。”只有涌現出更多的教育家而不是教書匠,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原文
子之燕居[1],申申如也[2],夭夭如也[3]。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子釣而不綱[4],弋不射宿[5]。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6],而后和之[7]。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釋】
[1]燕居:燕通“宴”,安逸,閑適。燕居,指獨自悠閑無事時的安居。[2]申申:衣冠整齊,容貌安詳的樣子。[3]夭夭:臉色和悅愉快,斯文自在,輕松舒暢的樣子。[4]綱:本義指提網的大繩。[5]弋:用帶繩的箭射鳥。宿:指歸巢宿窩的鳥。[6]反:反復,再一次。[7]和:跟著唱,應和,唱和。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一起唱。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圣人的智慧
這幾章主要講的是孔子在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從中折射出圣人的仁慈之心。孔子在家閑居的時候,衣冠整齊,一派雍容氣象。孔子平常總是溫和而略帶嚴肅的樣子,有威嚴而不兇猛,恭謹而安詳。如果周圍有人辦喪事,孔子飲食從來沒飽過。那天因為喪事痛哭過,孔子就不會唱歌了。和別人一起唱歌的時候,如果有人唱得很好,孔子就會懇求他再來一次,自己和他相唱和。出去釣魚,孔子只用一個鉤的釣竿而不用多鉤的繩;去射鳥,他只射飛鳥而不會射在窩里的鳥。其實,圣人正是在平凡生活中悟道的人。孔子的仁人之心在于他對有喪者家屬的深深同情,體現在他對鳥獸有節制的捕殺上。可以說,整個世界都被包容在孔子那顆偉大的心里了。如若我們能早一點參悟孔子的這種仁德,也許今天的我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一個被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
生活的細節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經常隨地吐痰的人,肯定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識;一個毫不在意別人感受的人,肯定比較自私。有一個公司招聘職員,在面試的那間辦公室門口,經理特意放了一把掃帚。前面所有的面試者都跨過笤帚進屋,而只有最后一個面試者將笤帚拾起來,安放在一邊。結果,毫無疑問地,只有最后一人被公司留下。那位經理正是想通過這個細節來考察應聘者的責任心,遺憾的是,只有一個人的表現讓他滿意。其實,生活是由無數細節組成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嚴謹的生活態度,重視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
原文
子之所慎:齊,戰,疾[1]。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2]。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3]。
【注釋】
[1]齊:通“齋”,古代祭祀前虔誠的齋戒。[2]雅言:指當時中國所通行的語言,類似后來的官話,普通話,與方言相對。孔子平時講的是魯國的地方方言。[3]文:歷史文化,典籍文獻。行:行為規范,道德實踐。忠:忠誠老實。信:講信用,言行一致。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孔子有時講官話,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官話。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孔子以歷代文獻、社會實踐、忠誠老實、與別人交往的信實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圣人的智慧
以上四章主要講的是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一些習慣。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些關乎個人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孔子一向都是非常慎重的。孔子對于怪異、暴力、變亂和鬼神之類不合常理的事物一般是不去談論的。在教學中,孔子的態度是很認真的。講到《詩》、《書》、贊禮這些經典的時候,孔子就用官話來誦讀。孔子的思想主張是貫穿在他的這些習慣性的活動中的,我們即使是管中窺豹,也可見圣人之一斑。
習慣重要嗎?有人曾說,成功是種技術,而優秀是種習慣。從小養成愛運動的習慣,他將來就會有個好身體;打小有閱讀寫作的習慣,他將來可能會擁有淵博的學識,或許還能成個作家學者。好的習慣可以造就一個優秀的人,惡劣的習慣也會把一個人毀滅的。小的時候好占小便宜,喜歡偷偷摸摸,如果不及時改正,將來沒準會被人送進監獄。所以,早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在孩子還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時候,父母應該讓他們養成個好習慣。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原文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2],吾未嘗無誨焉[3]。”
子曰:“不憤不啟[4],不悱不發[5],舉一隅不以三隅反[6],則不復也[7]。”
【注釋】
[1]游:玩習,熟悉。藝: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2]行:實行,做到。束脩(xiū):脩,干肉。束脩,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3]未嘗:未曾,從來沒有。[4]憤:思考問題有疑難之處,苦思冥想,而仍沒想通,依然不能領會的樣子。[5]悱(fěī):想說而不能明確地表達,說不出來的樣子。[6]隅(yǔ):角落,角。比喻從已知的一點,去推論,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成語“舉一反三”和“啟發”一詞的由來。[7]復:反復。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束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和主張。他認為弟子們應該立志于學“道”,以道德為依據,以仁義為憑借,同時還要熟悉掌握各種生存技能。孔子實行“有教無類”的原則,他把教育從王宮貴族帶到了民間。只要學生能拿出干肉做學費,孔子都會盡力培養他。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很先進的。他采用的是啟發式的教學,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如果學生自己不愿動腦筋,不能舉一反三,孔子就不再教他新的東西了。
填鴨式的教育已經風行很多年的今天,我們再次重溫孔子的話,是不是有點汗顏呢?素質教育也已經提出好些年了,可是充斥在基礎教育中的仍然是考試和分數。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種現象依然沒有改觀。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培養出一大批在奧林匹克大賽上披金戴銀的競賽英雄們,可是造就不出一個對世界科學和學術有影響的大師。孔門有七十二賢人,西南聯大有三個諾貝爾獎得主。我們今天空有無數大樓,有識者不禁要問:人才在哪兒呢?
【推銷大師】
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喬·吉拉德認為,做銷售的人,看中的不應該僅僅是商品,更應該看重人品。一次,一位婦女來到吉拉德的汽車展銷室,說想要一輛白色福特轎車作為她55歲的生日禮物。聽到這些,吉拉德很有禮貌地祝她生日快樂,并領著她從一輛輛新車前慢慢走過,一邊看一邊詳細介紹。隨后他向自己的助手交代了幾句,便來到一輛雪佛萊前時,他建議:“夫人,您對白色情有獨鐘,請看這輛轎車也最白色的。”這時,助手將一束鮮花交到了吉拉德手中,他接著把這束鮮花交到了那個婦女手中。她十分感動:“先生,太感謝您了,很久沒有人送我禮物了。剛才有家福特車的推銷員看到我開著一輛舊車,以為我買不起新車。我現在想了想,其實我也不是非要買福特車。”最后,那個婦女開走了吉拉德店里的一輛白色雪佛萊轎車。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1],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2],飲水,曲肱而枕之[3],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
[1]執鞭之士:指手里拿著皮鞭的下等差役。[2]疏食:粗糧,粗糙的飯食。[3]肱(gōng):指胳膊。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圣人的智慧
孔子對待財富的態度并不像后世道學家那樣偏激,他還是肯定財富的意義:如果能用正當的方式取得,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是愿意的。但是對于那些非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孔子是很不屑的: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與我無關。富貴的確不是人人可得的,孔子在自己的追求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快樂。雖然吃得很差,住得也很簡單,但是孔子自得其樂。我們可以聯想到為什么孔子那么鐘愛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與孔子是何其地相似啊!
在利與義的取舍之間,最能現出一個人的品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并不反對去掙錢發財,但是手段要正當。在今天,金錢不是萬能的,然而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很多人生活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賺錢,試想在賺錢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生活呢?宋代大儒朱熹說:“茍志于道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者,則無所不用也。”在朱熹看來,追求富貴是最低層次的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趣,活著不要因為蠅頭小利而傷害了自己的真性情。就像孔子說的“從吾所好”,人生該有多少的樂趣啊!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1],則誰與[2]?”子曰:“暴虎馮河[3],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疾病[4],子路請禱[5]。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6]:‘禱爾于上下神祗[7]。’”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
[1]行:居……之位。這里猶言指揮,統帥。三軍:當時一國的所有軍隊。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相當于三萬七千五百人。[2]與:在一起,共事。[3]暴虎馮河:暴,徒手搏擊。暴虎,指赤手空拳與老虎搏斗。馮,涉水。馮河,指無船而徒步趟水過大河。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而往往會失敗的人。[4]疾病:指病得比較嚴重。[5]禱:向鬼神祝告,請求福佑。[6]誄:這里指為生者向鬼神祈福的禱文。[7]神祗(qí):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和子路的對話是《論語》中最有趣的內容。子路的個性直率,說話口無遮攔,經常遭到老師的“打擊”。但是他對孔子忠心耿耿,在顏回早逝后,他是孔子最信任和喜歡的學生。第一章中孔子表揚了顏回有處世的智慧,引起了子路的不滿。他認為自己的軍事才干超過顏回,孔子若領兵打仗,肯定得帶上自己。孔子卻借機批評了子路的魯莽,教導他遇事要冷靜多用腦子。第二章里子路為孔子的病著急,要去求神祈禱。他卻忘記了老師“敬鬼神而遠之”的一貫立場,遭到了孔子的婉拒。孔子對子路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急切之情,批評的背后是對學生深深的愛護。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真是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了。“臨事而懼”是說要充分地準備,要把困難考慮得充分一點,有備無患。孔子的另外一句名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也是這個意思。古人做事特別強調事先的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讀《左傳》之類的古書,發現他將戰爭前的因由和準備講得特別詳細,反而對戰爭本身描寫得不多,其實也是這種戰備思想的反映。喜好謀略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更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做事也一樣,常常是一步考慮不周,就使我們陷入了被動的境地。我們能不謹慎嗎?
原文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2],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子曰:“加我數年[3],五十以學《易》[4],可以無大過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
[1]韶:傳說是虞舜時作的古樂,十分優美。[2]三月:指時間很長,不是實指。[3]加:增加,添加。[4]《易》:指《周易》。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好學精神始終是讓我們感動的。在齊地學習音樂,完全沉浸其中,居然達到了不知肉味的境地。孔子晚年喜歡讀《易》,感慨自己如果早學若干年,也許可以避免許多錯誤。孔子不擇地域,走到哪里學到哪里;不畏年老力衰,終身學習;更加之為人虛懷若谷,非常注意向他人學習。孔子認為人各有所長,善于取長補短才能有所成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這個分工很精細的社會里,我們想在許多領域內都有所建樹,成為亞里士多德和張衡那樣的人物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打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隔行如隔山,未知的世界多如夏夜的繁星,我們是不是需要放低一點姿態,更謙虛一點?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僅僅是句謙虛的話,圣人必然是體味出了此中的分量。其實,謙虛表面是種姿態,實際上是種實力。只有達到一定實力的人,才有資格談論謙虛。
原文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1],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2]: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3]。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1]葉(shè)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賢大夫。他的封邑在葉城,故稱葉公。[2]奚:何,為什么。[3]莫:推測之詞,大概。
譯文
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奮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圣人的智慧
這四章是孔子對自己的一個評價。孔子說我這個人,發奮努力起來,就會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會忘記了憂愁;好像連衰老來了也不知道一樣。孔子認為自己不是天才,只是因為喜歡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求知罷了。對待學問嚴肅認真是孔子一貫的立場,他說我不是那種不懂卻敢妄做的人,我總是想多聽一些,多見一些,努力地充實自己。也許在文化方面,我和別人差不多吧。但要說做到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差得很遠。
孔子的“自我鑒定”既如實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又表達了真誠的謙遜態度。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個大致的評價,因為就大多數人來說,世間最了解我們的,還是自己。準確地給自己一個定位,是我們做很多事的前提。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者,他們身上有許多別人沒有的素質,但其中重要一點是他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揚長避短,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到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上,將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和效應。這就是凸透鏡原理。當焦點聚集所有光線時,紙片被點著了。找到焦點,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事情。記住蘇格拉底那句偉大的話:“認識你自己!”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1]。”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2]!”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不久即去世,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了管蔡兩國的叛亂,為西周立下大功。其始封地在周,故稱周公。后來,成王分封以建諸侯,周公封地在魯,為魯國的始祖。周公制禮作樂,為西周制度文明的開創者。孔子以周公繼任者自居,旨在恢復西周的制度和文明。[2]桓魋:宋國的司馬。本姓向,名魋。因其為宋桓公的后代,故以祖先的謚號為姓,又叫桓魋。孔子周游列國,經過宋國,桓魋得知出兵阻攔。孔子當時正在大樹下和弟子演習周禮,桓魋欲砍樹加害,孔子于是說了以上的話。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圣人的智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孔子遭到的痛苦和挫折更甚于常人。孔子晚年深深感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了,日漸衰老的肌體已經無法完成繼承周公的使命了。一種英雄末路壯志難酬的悲涼折磨和噬嚙著孔子的心。在外周游也不如意,蠻橫的桓魋居然要砍樹加害孔子,足見他的影響對列國當權者的震懾。孔子是個勇敢而堅定的人,在危難之中,他以自己有上天賦予的偉大使命來鼓勵弟子,相信桓魋對自己毫無辦法。后來,果然平安無事。孔子認為“仁”是可以追求的,關鍵是你要有顆“求仁”的心。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管是圣人還是凡夫俗子。生活就是包裹著酸甜苦辣的棒棒糖,什么滋味都有。但品咂到最后,只有一種滋味,叫“無奈”。人生短短幾十年,卻有太多的無奈。喜歡的女友,離你而去;唾手可得的升遷,給了別人;無數的痛苦和挫折接踵而至……怎么面對?晚年的孔子似乎也無可奈何,只能苦笑著對自己再說一次“順其自然”,其實那是多么地蒼白無力!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確無可奈何,那我們就臉上依然掛著微笑,真的順其自然吧。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1]?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互鄉難與言[2]。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3]。”
【注釋】
[1]二三子:指孔子稱呼自己的弟子。[2]互鄉:地名。與:贊同,贊許,肯定。[3]保:守。引申為追究。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圣人的智慧
這兩章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和待人方式。對于跟隨的弟子們,孔子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盡在學生們的眼中,而沒有絲毫的隱瞞。互鄉人是不太好打交道的,孔子卻接見了一個年輕人,弟子們都感到很意外。孔子解釋說,我們應該不留成見地對待人,既然他要進步,我們為什么不鼓勵他呢?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無不浸滲在其中了。
治學的目的在于達到仁之境界,而仁之表現之一是“博施于民”,故治學沒有必要遮遮掩掩,沒有必要不可告人,而應堂堂正正。當然這里的治學指的是過程,對于屬于保密性的研究技術和成果,因為關系單位的發展命運,或者關系國家的利益,或者是關系個人的著作權、專利權等等,應該秘而不宣。正直才能無畏,無畏才能挑戰,挑戰才有可能成功;正直才能無愧于他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實現資源共享;正直才能心無雜念,才能用心專一,不為名利所左右,才能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縱觀孔子的一生,正直無私,陽貨不僅不敢把孔子怎么樣,相反還想得到孔子的支持,也就是說壞人也喜歡正直的人;正是他的正直,才敢于指責“三桓”的僭越行為,才敢“墮三都”;正是他的正直,雖然很多別有用心的諸侯國大夫欲加害于他,但都沒有得逞,總會得到別人包括諸侯國君的保護;也正是他的正直,他才敢于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主張,欲力挽狂瀾等等。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1]。”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2],虛而為盈[3],約而為泰[4],難乎有恒矣。”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5],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6]。”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
[1]斯:就,則。[2]亡:通“無”。[3]盈:豐滿,充實。[4]約:窮困。泰:寬裕,豪華,奢侈。[5]抑:轉折語氣詞。然則,抑或,或許。[6]云爾:這樣,如此。
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就是如此這般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圣人的智慧
在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和“仁人”是具有極高地位的,他從不輕易許人,自己更是謙不敢當。孔子以為能做到“君子”和“有恒者”就很不錯了,因為這個世界裝模作樣的人太多,要一直堅守某種品德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孔子只承認自己“學不厭”、“教不倦”,謙遜之情溢于言表。正因為老師的謙虛,弟子對老師更恭敬了。
孔子一生都是以“仁”和“圣”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但又從不以此自許。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實踐了“仁”和“圣”的追求。今天,我們許多人事情還沒干,先把口號喊得震天響。最后往往是沒干多久,就悄無聲息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溜走了。宋人王安石講“虛聲實行”,他的意思是做事前需要造點勢,以便引起大家的關注,開始做了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干。也許是新法宣傳得太虛了,實際做得不太夠了,結果名噪一時的王安石變法很快失敗了。我們今天虛的東西實在太多,學學孔圣人吧,多做點實的!
原文
陳司敗問[1]:“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2]:“吾聞君子不黨[3],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4]。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1]陳司敗:陳國的司寇。一說,姓陳,名司敗,是齊國大夫。昭公:魯國國君,姓姬,名惆,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0年在位。“昭”是謚號。[2]揖:拱手行禮,作揖。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弟子。[3]黨:偏袒,包庇,有偏私。[4]取:通“娶”。吳孟子:春秋時國君夫人的名字,一般是她出生國的國名加上她的姓。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后,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圣人的智慧
這一段對話實際上關系著好幾個重要的問題。其一,魯昭公娶吳國女子本身“非禮”;其二,孔子為國君諱,事關君臣之禮;其三,孔子在別人指出以后,承認“錯誤”的態度。我們這里不可能假設孔子不知道陳司敗問話的意思,只能理解為孔子在為本國國君“諱”。孔子認為的“直”是兒子為父諱,父親為兒子諱。當別人直接指出昭公的失禮之處,并懷疑孔子有偏私包庇之嫌時,孔子意識到自己的“偏私”背離了君子的某些品德,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真誠地感激陳司敗告知自己的過失。勇敢正確地面對自己的錯誤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是越有權威的人也越容易固執己見,越不容易聽取反對的意見。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3],小人長戚戚[4]。”
【注釋】
[1]孫:通“遜”,恭順,謙讓。[2]固:固陋,小氣,寒酸。[3]坦:安閑,開朗,直率。蕩蕩:寬廣,遼闊。[4]戚戚:憂愁,哀傷,患得患失。
譯文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圣人的智慧
這兩章是孔子對生活和人生的一些態度。孔子認為生活太奢侈優越了,人會變得傲慢不遜;生活困難呢,就會顯得寒酸小氣。孔子說如果在傲慢不遜和寒酸小氣中選擇,我寧愿寒酸小氣一點好。君子的性格是開朗直率的,胸懷是無限遼闊寬廣的;小人的性格是悲悲戚戚的,胸中局促過于憂慮。
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出身貧苦,但志向遠大,盡管有時失之于偏陋固執,然而身上總有種銳意進取的精神。而那些過于富足的人,常常對身邊的許多事顯得漫不經心,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傲慢姿態,結果是自己胸無點墨空空如也。我們無意倡導“憶苦思甜”,然而端正對生活的態度,踏踏實實地做人確是我們所期望的。人生短短不滿百年,快樂也是一生,悲憂也是一生,你愿意選擇哪個?做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安安靜靜快快樂樂地度過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上一篇:論語《捌·泰伯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玖·子罕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