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書院清池》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李元洛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池”,如供樂隊演奏的樂池,讓眾人起舞的舞池,給文人揮灑的硯池,然而,書院的那一方清池卻特別令我鐘愛,像有珠寶之癖者秘藏昂貴的寶玉,我將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鄉野之間有許多池塘,它們那天然的野趣,當然也引人注目留連,特別是久住塵囂的人,天天囚禁在鴿子籠一般的居室,幾乎已不知池塘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們蒙塵的眼睛。我喜愛鄉野的池塘,我遙遠的童年曾晃蕩在稚嫩的釣竿之上,后來讀南北朝時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也總想象他寫的絕非市廛所見而是郊野的景物。然而,我最珍愛的,畢竟仍是書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邊小坐。
它平鋪在書院靠后的院落里。說是一方清池,似乎有些大而化之,應該說一曲清池才是,因為它并非呈方正之狀,而頗具曲折之姿。我來時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樹上的夏蟬正在操練那古老而常新的樂曲,唐代虞世南是它們的知音,只是不知它們懂不懂得他所寫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名句?除了年復一年的蟬聲,就是終年不斷的水聲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水聲匯成了這永不干涸的碧池一汪。如一匹軟緞的清池,水面上本來綠得一無所有,但池的對稱兩角,卻有兩叢夏荷繡出幾銖青錢數枝碧玉和幾盞荷花,那紅花是碧水也澆不滅的火焰,它會從夏日一直燒到秋深,要等到來過長沙的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的那一聲喟嘆,才會將它吹熄。紅荷碧水,這本來已經動人心目了,但不時還有白蝴蝶和黃蜻蜓飛來,它們肯定是在說: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麗水彩,怎么不讓我們也來著色?
書院清池的美使我傾心,它的靜也令我徘徊忘返。清泉之側是書院歷代山長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墻青瓦飛檐的古建筑在池邊拍一幀倒影,明月來時,碧水在池心將它洗得晶瑩透亮,宛如李白小時不認識的白玉盤不慎掉落水中。雖是千年書院,平時游人卻不多,如果門庭若市,囂聲盈耳,如同時下的股票交易市場和日趨茂盛的夜總會,那就未免唐突山靈與水神而大煞風景了。這一曲清池,據說從前名“碧沼觀魚”,我以前來游時和友人說可以改為“洗心池”。人在世間忙碌奔波,或為柴米油鹽,或為升沉榮辱,費盡了心計與心機,人也蒙塵,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邊來對明鏡而自鑒,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讓靈魂凈化的功課嗎? 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這方明鏡的純凈清明?
秀美而寧靜,世間也許還有不少這樣的池塘,但是,像岳麓書院這一曲清池那樣富于文化意蘊的,恐怕還不多見吧? 它得地獨厚,不是深山中隱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宮苑里榮華富貴的池塘,它棲身于千年書院之內,風徽與身價當然自是不同,非那種無名氏或暴發戶可比。此外,池以文傳,歷代有關的題詠且不去說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觀書有感》,我就懷疑是這一曲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時年三十八歲的朱熹來岳麓書院講學,和抗金將領張浚之子張栻寓居于清泉之側的百泉軒,題扁額“百泉軒”三字。他的《觀書有感》是: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書而池,池而書,他寫的是讀書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軒的門環去請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經成了文房四寶等物的展賣廳,出來接待我們的主持者江堤雖然也是詩人,但他西裝革履,寫的是分行的現代新詩,而朱老夫子則早已不見蹤影,連江堤也說不知他的去向,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淙淙而潺潺猶似舊時。
從滾滾紅塵中偷跑出來,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讀清池如同讀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擾攘于塵世中的許多俗念與憂煩,好像遠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邊的一處涼亭歇息,讓你疲憊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說它像樂池嗎?高雅的音樂雖然悅耳,但即使是清揚的絲竹之聲,在這里也不免顯得過于熱鬧,更不要說那些現代的嘈嘈雜雜的流行樂曲了。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籟與人籟,最好是幾句鳥語,數行書聲。說它像舞池嗎?水面確實滑如碧琉璃,但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蓮可以在其上凌波,而如果凡夫俗子們也來這里喧闐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腳燈追光燈霓虹燈,那該是何等褻瀆清景?紅塵中的舞池已經夠多的了,何況舞池中還常常流傳不清不明的新聞與緋聞,請保留書院中的這一方凈土,不,凈水吧。
不過,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說它像一方硯池,那我倒會欣然贊同,因為它們不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寶之一的硯池也是書院中的必備之物。清人顧陳垿的《硯》詩早就令我心神向往:“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飛出北溟魚。”身為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的社會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腸,助我靈思,潤我彩筆,讓我也寫出可圈可點甚至鵬飛遠舉的文章來。于是,記不起是哪一天,我離開書院時就將這一曲清池一方名硯帶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懷袖。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燃起詩情、點亮哲思的助燃劑。可不是?屈原行吟澤畔,鑄就偉大詩篇,孔老夫子在河川上生發哲理性的喟嘆:“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事。如今,20世紀90年代學者兼作家李元洛面對岳麓書院的一泓清池,如醍醐灌頂,一時悟出了多么幽深的哲理,抒發了多么綿邈的詩情,向讀者袒露了一個何等豐富的精神世界。
《書院清池》繼承了我國古典文學“抒情言志”的傳統。它以生花之筆,記優美的風物,抒優美的襟懷,確乎是一篇意新語工、情長韻遠的美文。文章一開篇就寫得情意綿綿,令人一見傾心:“書院的那一方清池卻特別令我鐘愛,像有珠寶之癖者秘藏昂貴的寶玉,我將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清池也誠然可愛,“它并非呈方正之狀,而頗具曲折之姿”。水面“滑如碧琉璃”,又如“一匹軟緞”。這些還只是大筆勾勒,兩個特寫鏡頭更令人心旌搖蕩。其一是寫“蟬鳴”:“……夏蟬正在操練那古老而常新的樂曲,唐代虞世南是它們的知音,只是不知它們懂不懂得他所寫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名句?”如此飽含文學意味地描寫蟬聲,給人的就不光是聽覺的感受,而是藝術的熏陶、文化的浸染和不盡的遐想。對荷蓮的描寫就更為傳神:
兩叢夏荷繡出幾銖青錢數株碧玉和幾盞荷花,那紅花是碧水也澆不滅的火焰,它會從夏日一直燒到深秋,要等到來過長沙的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的那一聲喟嘆,才會將它吹熄……
比得美,比得奇,詩情畫意中透出一種勃勃生機,讓人感到生命的喜悅和審美的滿足,也自然使人憶起《紅樓夢》中狀寫紅杏那“噴火蒸霞”的名句。
如果說上述兩個特寫鏡頭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暖調子”的動態畫圖,那么,接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則是一幅“冷調子”的靜態風景小照:“清泉之側是書院歷代山長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墻青瓦飛檐的古建筑在池邊拍一幀倒影,明月來時,碧水在池心把它洗得晶瑩透亮,宛如李白小時不認識的白玉盤不慎掉落水中。”整個畫面,詩一樣寧靜,哲理一樣莊嚴,與千年學府的環境氣氛十分協調,令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因而記起唐人詩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倒影的描寫,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內涵:顯示了透視原理,擴大了審美空間,使景物獲得立體感的效果,而畫面又顯得飄逸、空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作者不愧是擅長寫景的高手。
寫景誠然是散文作品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優秀的散文,寫景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表現作家豐富的精神世界。《書院清池》正是這樣。不過,它并非空洞說教。它飽含的哲思詩情都是從書院這一泓清池中“蒸餾”出來的。作者建議將書院清池的雅號“碧沼觀魚”更名為“洗心池”,規勸那些“人也蒙塵,心也蒙垢”的人來此“對明鏡而自鑒,濯清波以洗心”,補上“讓心靈凈化的功課”。然而,這又并非一味苛求于人。相反,作者還能冷靜反躬自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這方明鏡的純凈清明?”這表明作者著意追求靈魂的高潔、清純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正因為這樣,對于時下“嘈嘈雜雜的流行樂曲”和“常常流傳不清不明的新聞與緋聞”的“舞池”等,便不免有所微詞。作家這種高雅的精神追求,在文末抒發得更為酣暢。他巧運靈思,把書院清池比作一方“硯池”,又順手拈出清詩人顧陳垿《硯》詩中的名句:“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飛出北溟魚”,然后噴泉般一吐衷腸:“身為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的社會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腸,助我靈思,潤我彩筆,讓我也寫出可圈可點甚至鵬飛遠舉的文章來。”作者對文學事業如此矢志不渝、銳意精進,實是令人欽敬。特別是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人欲膨脹、物欲橫流的特殊氣候中,這種堅持操守、特立獨行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
《書院清池》全文內義脈注,文心縝密。開篇揭出“樂池”、“舞池”、“硯池”,相互比照后徐徐推出文章主體:“書院清池”,“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行文曲折有致。待到篇末,復以“樂池”、“舞池”、“硯池”比況書院“清池”,但命意并非重復,其中有抑有揚,輻射出更為廣闊的社會內容,文章的針線頗為細密。標題中的那個“清”字,竊以為乃一篇之眼(“文眼”):書院景物的“清麗”,環境氣氛的“清幽”,抒情主人公志趣的“清純”、“清雅”,經緯全篇,嚴絲合縫。至于文章的語言,更屬爐火純青。其顯著的特點,是可貴的創造性。作者遣詞造句中往往表現出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的美學追求。如描寫荷花,不說“幾朵”,而說“幾盞”,這就是創造。荷花與舊時燈盞頗為形似,且“盞”字易于使人聯想到燈光的亮麗,因而暗喻荷花色彩的鮮明,又與全句“火焰”的設喻,“夏日一直燒到深秋”的點染經絡貫通。又如:不說“幾聲鳥叫”,但道“幾句鳥語”,這個“句”字,何等新鮮! “句”字讓人想起“詩句”、“文句”。這兒的鳥族似乎也在高吟詩篇、朗誦文章。是呀,這“幾句鳥語”,不是啁啾于荒山野嶺之上,而是吟哦于千年學府之中。這就巧妙地把學府氛圍和作家志趣所共有的“清雅”暗示出來,真乃應情應景,妥帖之至。總之,《書院清池》的語言,典雅清麗,活潑新鮮,書卷氣中透出幽默感,“散文筆調”里流淌著詩的風韻,故而含蘊深厚,頗耐咀嚼。
上一篇:《周作人·烏篷船》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李大釗·五峰游記》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