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已畦詩集
詩別集。十卷,“殘馀”一卷。清葉燮撰。葉燮集最早編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亦刻于此年。曹溶為作序云:“葉子星期刻《已畦詩》數卷,受而讀之,乃大異乎世之作者。”可是傳世之十卷本中所收甲子歲以前作品僅有一、二卷中百數十首詩,亦大多平庸,“異乎世之作者”之處并不明顯,此二卷恐非曹氏所說之“數卷”本。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又有《西南行草》之編,為其游匡廬、羅浮等名山大川時作品,有張玉書所作序。此集亦未見傳世,而十卷本中收有此期之作品。十卷本可能為燮自訂本,集中所收詩章之排列,大體以寫作時間為先后,但未注明編年。從集中可考寫作年代之作品得知此編始于康熙二十年辛酉,終于三十八年己卯,錄詩一千馀首,主要為其后半生之作品。其晚年游“會稽五洩之勝”的詩作并未收錄在內,則此集可能為作者往游之前的自訂本。其早歲詩作部分馀剩收在“殘馀”之中,主要是康熙十四至十五年任寶應縣令及其被罷官之初的作品,包括被后世所稱道的《紀事雜詩》十二首(如《御馬來》、《河漕堤》、《軍郵速》等)在內。此卷共收錄詩作八十馀首,其中標明時間的作品,最早作于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此“殘馀”一卷非燮自訂,為其子孫所補。燮集在康熙(1662—1722)間即有二棄草堂刊本,后“閱歲既久,漸多遺失,存者間有字畫磨滅”(沈德潛《補刻〈已畦先生詩〉序》)。經葉氏曾孫葉昭九“訪求原本,重加補刻”,復傳于世,有高宗乾隆(1736—1795)間刊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崇川各家詩鈔匯存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