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咄咄怪事
【出典】 見“書空”條。
【釋義】 晉朝殷浩鎮守壽陽,因將士多叛逃,經大司馬桓溫奏請,被罷黜為民。殷被廢后住在信安,每日在空中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以抒其憤懣。后世多用作身遭廢黜、心懷憤懣之典。
【例句】 ①名利鼎,從渠沸。窮達路,非人致。又何須咄咄,向空書字。(京鏜《滿江紅·次盧漕高秋長短句,并呈都大》1842)這里反用殷浩書空作“咄咄怪事”之典,意為官場的升降沉浮大多非人力所能左右,何必書空作字,自尋煩惱呢?②料情侔楊惲,烏烏拊缶;意輕殷浩,咄咄書空。(京鏜《洞庭春色·次宇文總領韻》1846)作者不滿殷浩有憤懣不敢表達,只是書空作字;他贊成楊惲擊缶作歌,直抒不滿。③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辛棄疾《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1879)作者被廢置閑居近十年,但他也不滿殷浩終日書“咄咄怪事”,意為這樣作毫無用處。④西風咄咄怪事,吹不散煙靄。(李曾伯《水調歌頭·丁未沿檄過穎壽》2797)這里的“咄咄怪事”主要用其字面之義,但亦暗示自己有愁云籠罩心頭即使書空作咄咄怪事也無濟于事。⑤咄咄衰翁,向羽書中,又過一春。(李曾伯《沁園春·喬賓王有和,再用韻》2822)這里用本典表明自己正心懷憤懣,此時又逢好友遠去,則更不堪其愁。⑥古劍埋光,孤燈倒影,咄咄樹猶如此。(仇遠《夜行船》[十二闌干和露倚]3404)這里用“咄咄”表示心中的不平與不用于世的苦悶。意為看到樹木的成長更痛切地感歲月流馳之速,因此也更為自己如古劍沉埋的生涯而痛苦。
上一篇:宋詞典故《吹帽》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宋詞典故《天瓢幾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