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朱湘》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趁著如今人馬不喧嘩,
只聽得蹄聲答答,
我想憑著切膚的指甲
彈出心里的嗟呀。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這兒沒有青草發新芽,
也沒有花枝低椏;
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
只有冰樹結瓊花。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
雁飛過暮云之下,
不能為我傳達一句話
到煙靄外的人家。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記得當初被選入京華,
常對著南天悲咤;
哪知道如今去朝遠嫁,
望昭陽又是天涯。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你瞧太陽落下了平沙,
夜風在荒野上發,
與一片馬嘶聲相應答,
遠方響動了胡笳。
十五,三,二七
王昭君的故事是一個古老的題材,王昭君的品德、美貌以及她深藏的哀怨,歷來為文人們所垂青所歌吟。古樂府中的《昭君怨》、王安石的《明妃曲》、曹勛的《出塞》等作品甚至還成為名篇。作為一個現代詩人的朱湘,對這個古典題材也感興趣,且寫得頗有獨到之處,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歷來關于王昭君題材的作品,似乎都集中描繪昭君的哀怨之情。她選入漢宮中后被冷落數年,后來不甘寂寞,自愿請行匈奴,恰在這時漢元帝發現了她蓋世之美貌,但為時已晚,昭君只能出塞。歷來出塞的昭君,是被描繪得凄凄戚戚的,“吞聲送百感,南望淚如雨”(曹勛《出塞》)。朱湘的《昭君出塞》在這點上與傳統的描繪沒有什么區別,但在表達這種哀怨之情的角度上卻與古代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古代作品的哀怨之情多從作者的筆下流出,而在朱湘的這首詩中,哀怨之情則完全是以昭君自己傾訴的口吻道出的,昭君自己成了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她用琵琶彈出了自己出塞時的離愁別恨:“我想憑著切膚的指甲,彈出心里的嗟呀”;將要去的北地“只有冰樹瓊花”,沒有熟悉的青草與花枝。而表現在王安石《明妃曲》中的“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這種感情表現在朱湘筆下則是“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雁飛過暮云之下,/不能為我傳達一句話/到煙靄外的人家”這樣一種側重于主觀的傾訴。昭君的身世也是通過她自己的傾訴道出的:“……當初被選入京華,/常對著南天悲咤;/……如今去朝遠嫁,/望昭陽又是天涯。”悲苦無告,孤獨淪落,昭君的命運中融合了身世的飄零感和虛幻感。詩中,“琵琶呀,伴我的琵琶”這一句出現了五次,這是因為一則在荒漠遠野里的王昭君,萬種哀感無人可訴,只能向琵琶訴說,二則是因為從遠方又傳來了胡笳的聲音,異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琵琶也難以與她為伴了。
這首詩寫得十分工整,一筆不茍,在形式上保持了整齊和諧的特點,語言親切自然,并無生澀造作的弊病。
上一篇:《春鳥·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晚禱——呈敏慧·梁宗岱》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