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鳥·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當我帶著夢里的心跳,
睜大發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紙上——
你真理一樣的歌聲。
我吐一口長氣,
拊一下心胸,
從床上的惡夢
走進了地上的惡夢。
歌聲,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聽越燦爛,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齊按著生命的鍵。
美妙的音流,
從綠樹的云間,
從藍天的海上,
匯成了活潑自由的一潭。
是應該放開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節,
歌聲的警鐘,
把宇宙
從冬眠的床上叫醒,
寒冷被踏死了,
到處是東風的腳蹤。
你的口
歌向青山,
青山添了媚眼;
你的口
歌向流水,
流水野孩子一般;
你的口
歌向草木,
草木開出了青春的花朵;
你的口
歌向大地,
大地的身子應聲酥軟;
蟄蟲聽到你的歌聲,
揭開土被
到太陽底下去爬行;
人類聽到你的歌聲
活力沖涌得仿佛新生;
而我,有著同樣早醒的一顆詩心,
也是同樣的不慣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像你一樣,
但是,我的喉頭上鎖著鏈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地發癢。
1942年5月22日晨,萬鳥聲中寫于河南葉縣寺莊
臧克家是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春鳥》也是有感于形勢的險惡而發,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但這首詩又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開首八行,詩人抒寫自己在黑暗的現實環境下,聽到了春鳥“真理一樣的歌聲”。春鳥的鳴叫,誰都知道是悅耳動聽的,如今在“床上的惡夢”、“地上的惡夢”交相襲來的情況下,聽到這象征“真理”的歌聲,更使詩人心往神馳,增長了擺脫“惡夢”襲擊的勇氣。
詩篇的主體部分,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春鳥的歌聲。詩人一連用了三個比喻:把歌聲比做“煞黑天上的星星”、“按著生命的鍵”、“活潑自由的一潭”。中間一個比喻,喻體與本體都訴之于人們的聽覺,讀者可以由此及彼地聯想,不會產生障礙;一、三兩個比喻,喻體與本體距離較遠,歌聲訴諸人的聽覺,星星和水潭訴諸人的視覺,兩者似乎互不相關。但細加品味,主體和喻體又有巧妙的相似之處。萬鳥鳴叫,聲浪越來越高,它與煞黑天上的星星越來越明亮,在事物發展趨勢上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正是這個相似之點,溝通了不同感官的隔閡,收到了良好的“通感”的效果。歌聲與“活潑自由的一潭”,本體與喻體也有相同之點:二者都有“音流”,眾多春鳥的歌聲在“綠樹的云間”、“藍天的海上”匯成了悅耳的大合唱,恰似無數叮咚的溪泉“匯成了活潑自由的一潭”。詩人巧取兩個事物具有“音流”的共同點,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轉移到另一感官上,再次發揮了“通感”的實效。
接著,詩人又進一步把春鳥的歌聲與春天的自然景色相聯系,以舒緩自如的排比句式,有力地贊頌了春鳥歌聲對自然界所產生的起死回生的作用,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畫面,詩人把客觀自然景物的變化與“真理一樣的歌聲”掛起鉤來,從而使無情之物變為有情之物,既突出了自然景色變化的社會意義,也表現了詩人對真理的渴望和追求。
詩作的最后六行,是詩篇的主旨所在。春鳥的歌聲不僅把宇宙“從冬眠的床上叫醒”,也使人類的“活力沖涌得仿佛新生”。詩人視春鳥為知己:都有一顆早醒的詩心,都不慣寒冷,都有一串生命的歌。但詩人反不如春鳥自由——春鳥能夠自由地歌唱;作者的“喉頭卻被鎖著鏈子”,只能讓嗓子“痛苦地發癢”。作者通過詩人與春鳥的反差比較,把反動派箝制言論自由的罪惡行徑,委婉曲折地暴露出來;而詩人向往自由、渴求真理的心情,也蘊借在詩句的字里行間。詩篇的結尾與開首遙相呼應,題近旨遠,令人深思。
《春鳥》創作的成功給我們以啟示: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樹是常青的,它如果能吸取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創作方法的某些長處,將會更加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上一篇:《(尾聲)·春鶯曲·郭沫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昭君出塞·朱湘》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