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艾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當它來時,我聽見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城市從遠方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那時他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日子里,他深感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個炮火連天的血腥時代,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抗日斗志則使他堅信:我們民族將會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覺醒和新生。就是說: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他的心里,成了他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的第一節,寫太陽到來時的悲壯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艾青的感受世界里,太陽竟是從遠古的墓塋、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穿過黑暗的年代滾來的,這暗示著光明誕生于黑暗和死亡。這和郭沫若的《太陽禮贊》不同,在郭沫若的感受中,光明就來自光明。艾青之所以有這樣奇特的感受與表現,系時代賦予他的苦難感和光明感復雜交織所致,使他潛在地感悟到:時代的光明和民族的新生必須用大量鮮血和生命換來,而這種代價付得越大,光明的到來也將勢不可擋:“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確有點悲壯情調,也真有點顯赫氣勢。第二節由第一節發展而來,暗示著:光明的到來,不僅將使萬物復蘇,眾生一片歡欣鼓舞,還將出現一個科學文明的新時代。正是這些向往光明的熱情和信念鼓舞著艾青,所以在第三節中,他把自己擺了進去,作了直接抒情,說他那陳腐、陰郁的靈魂已讓太陽的火焰之手丟棄,再造了一個“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的新靈魂。艾青確要從人世苦難的感受中掙脫出來,在光明必然到來的預感中振奮起來,去追求未來的真實的光明。可以說,這首詩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
這首詩的寫法值得注意:它的現實主義的主題是從不具客觀實在感的象征對象——太陽中引起感覺、發揮想象、求得意象、再凝結成形象,然后暗示出來的。這種象征的寫法特別有利于表現對生活不可思議的渴慕和憧憬。還有一個特點是:作為象征表現,艾青把以太陽為核心的一串意象全用擬人手法有機地組接起來,太陽活了,人化了,竟然向詩人以及我們所依存的世界滾輾而來。這世界包括高樹繁枝、河流、蟲蛹、城市等等,也都在詩人的筆下活了,動了,人化了,熱烈地歡迎著太陽的到來;而詩人的心胸也竟然被太陽的“火焰之手”撕開,換了一副靈魂,以此象征出“應該是這樣”的生活,寄托了詩人向往未來、追求光明的激情。因此,《太陽》可說是以象征手法表現的浪漫主義詩歌。
上一篇:《太行樹海·李學鰲》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太陽吟·聞一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