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通體不脫一字》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從聽江笛起,次句以送陸侍御承,三句放開一筆,“獨宿夜”則已是別后矣,就“送”字轉到別后,四句足第三句之意。通體不脫“笛”字。首句“聽”字,四句“聞”字,固切“笛”字,即次句“臨觴”二字、“送”字,亦謂聽笛聲而臨觴送侍御也。三句“還愁”二字、“夜”字,亦謂聽笛聲于侍御別去后,愁在獨宿之夜也。(朱寶瑩《詩式》卷一)
【詩例】
聽江笛送陸侍御
韋應物
遠聽江上笛,臨觴一送君。
還愁獨宿夜,更向郡齋聞。
【解析】
古代文人雅士宴集送友,往往出題賦詩。韋應物、丘丹都作過五絕《聽江笛送陸侍御》,說明寫作此詩的緣起,也是送行者在宴席上根據同一題目,賦詩贈人。為了說明韋應物此詩的特點,先將丘丹同題五絕引錄如下:“離尊聞夜笛,寥亮入寒城。月落車馬散,凄惻主人情?!庇陕牭哑穑腥腩}目,結以敘離別凄情。此詩首寫笛聲,是出于合題的需要,末二語,離笛聲而專敘別情。所以“笛聲”在丘丹詩里,主要是起著引子的作用,溝通題目與詩歌內容的聯系,除此外很少還有其它意義。
韋應物詩不同,笛聲的描寫不僅見于首句,也出現于末句,而且,整首詩中隨處可聞笛聲縈繞環響。在凄清的笛聲中,眾賓舉杯送主(據丘丹詩,知舉行此宴的東道主是陸侍御)。由于恐怕與友人分別后,再勾起對聽笛送友不堪之情景的回憶,詩人設想往后不愿再聽到這樣的笛聲。所以,韋應物詩中出現笛聲,不僅只是一種切合題目的需要,不是服務于這一需要的結構上的引子,而是詩歌內在的脈絡,是充分體現著友人別離哀情的外化物,因而它在詩歌結構上起著主軸作用。如果本詩離開了對笛聲的歌詠,詩人感情的表達將不可能如此凄哀、悠長,詩歌的興味將會因此受到影響。“通體不脫‘笛’字”,準確揭示了本詩的特點,它與丘丹同題詩的區別,也正是在這一點上。
“通體不脫一字”,這在詠物詩中是屢見不鮮的。駱賓王《在獄詠蟬》,白居易《草》,明代詩人袁凱《白燕》等等,都是很著名的例子。在這些詩里,蟬、草、白燕是詩歌詠唱的中心,貫穿全篇。韋應物《聽江笛送陸侍御》不是詠物詩,“笛”字貫通全詩與上述詠物詩所詠之物居詩的中心位置,二者具有不同的意義。在詠物詩中,此一字(具體所詠之物)是詩人直接描摹的對象,而在韋氏《聽江笛送陸侍御》詩里,“笛”既是作為歌詠對象,更是作為詩篇的“線索”聯系而存在,對全詩起著維系結構的作用。
古人總結詩法有“一字血脈”、“二字貫穿”之說 (范德機《木天禁語》),也是指這一、二字在詩篇中的結構意義。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通體不脫“獨”字,前用二“不見”,使末句“獨”字極為凸露,十分有效地表現了詩人生不逢時的孤獨感和悲愴幽憤。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庇魇卣娣治稣f:“首二句雖是詠山及原野,但為甚么會絕會滅?其中就暗藏一 ‘雪’字,雪大了,所以鳥飛絕,人蹤滅?!?《唐詩三百首詳析》)可見在這首詩里,“雪”字關聯全體,兼有被作為描摹對象和聯系首尾的雙重意義。詩人在創作時,圍繞一個代表主題的中心詞進行構思,這對密切詩歌結構,突出作品的意向性,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金針暗度》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連珠貫玉》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