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奪胎之妙》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陳僧慧標《詠水》詩:“舟如空里泛,人似鏡中行。”沈佺期《釣竿》篇:“人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雖用二子之句,而壯麗倍之,可謂得奪胎之妙矣。(楊慎《升菴詩話》卷五)
【詩例】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青山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解析】
此詩為大歷五年(770年)杜甫春居潭州舟中作,表現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懷唐朝安危的思想感情。此詩通篇自嘆,又是寫景,春花春水,戲蝶輕鷗,與詩人悲涼心境相反相成,相映成趣,情致委折,催人淚下。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此詩亦為此種寫法。“娟娟戲蝶”、“片片輕鷗”是樂景,卻引起哀感;詩人老眼昏花、隱幾蕭條,是哀景,卻又使人感到生趣盎然。哀中有樂,樂中有哀,這種含淚的微笑后面隱藏著無限的深情和哀傷。詩中第二聯:“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是歷來傳誦的名句,雖是從陳僧慧標《詠水詩》:“舟如空里泛,人似鏡中行”和沈佺期《釣竿》詩:“人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化出,卻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憑幾舟中的所見所感。因此,楊慎贊之:“壯麗倍之”,“有奪胎之妙”。我們閱讀古典詩詞常見有借用別人的現成詩句并改動其只字片語的例子,這些詩句雖言出有胎,但卻吸取了原詩句的藝術滋養并在改動中體現出改造的獨創精神,力求意新語穎,悉心立異,于創新中另出手眼,進入維肖于形又維妙于神的勝境,此謂奪胎之妙。慧標和沈佺期的詩只寫出了水的明凈和人坐在船上的輕快舒適之感,缺乏遠韻。杜詩此聯“天上坐”直接借用沈佺期詩的詞語,“霧中看”模仿慧標詩“鏡中行”和沈佺期詩“鏡中懸”的句式結構,整聯詩經過了切身生活感受的過濾和衍化,加上春水、船、花霧等意象,因此內容更豐富,風格深婉蘊藉,寫出了新鮮的意境和嶄新的形象: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花,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抓住了年邁多病自舟觀景的特點,推陳出新中令人倍覺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一層蒼茫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起伏的心潮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化無常,不也如隔霧看花,真象難明嗎?作者流浪生涯和憂念動亂年代的國家人民命運的心情得以流露出來。憂思之深邃,以及表現力、觀察力之精湛,都遠遠地超過了慧標和沈佺期的詩句,杜甫可謂點鐵成金。
運用“奪胎之妙”此藝術技巧,在我國古代詩詞中不勝枚舉。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一書中,概括了古代詩人運用此藝術技巧的五種方式:一種是就前人的意境加以點化,使它更具體、更豐富、更生動,這也就創造出更動人的新意境來;一種是把前人講的意思,加以集中概括,提煉得更深刻,更尖銳,更凝練,因而更激動人心;一種是借用別人所描繪的景物來豐富自己的意境;一種是借用前人作品的結構或個別詞語,內容和意境卻是全新的;一種是從不同風格不同體裁中借用個別內容,改造它的風格,納入新的體裁中。例如,宋代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在屢見不鮮的好多詩家的詩句中翻造出新的,屬于第一種方式。唐代吳融的《途中見杏花》寫有“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還獨愁。”唐代溫庭筠的《杏花》寫有“杳杳艷歌春日舞,出墻何處隔朱門。”宋代張良臣的《雪窗小集偶題》寫有“一段為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陸游《馬上作》亦寫為“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等等。葉紹翁在前人的基礎上造出了全新的意境。將“春色滿園”與“一枝紅杏”構成整體與局部的對比,“關不住”與“出墻來”則又正反相映,春意盎然,境界全出。
“詩貴見心耳,偶同前人何害”(吳喬《圍爐詩話》),這是指詩是詩人的心聲,而心聲發源于根須扎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只有深入溟渤,才能得驪頷之珠,同理,只有開掘詩的源泉,多從外部世界和心靈世界尋求詩的素材和靈感,才能覓取詩的活水。以這個條件為前提,借鑒前人的詩句翻跌出新意,顯露出個性,那就會巧辟神奇,光彩煥發。與此相反,若踩著人家的腳印,不脫窠臼,不削前規,只是一味地臨帖似地仿字摹句,那么就會弄巧成拙,跌入點金成鐵的泥淖。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句法森嚴》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以顏色字引出實字》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