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轉句入妙》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絕句妙境多在轉句生意,此詩轉句入妙,覺上二句都有情。(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
【詩例】
送人入金華
嚴維
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
少年為客處,今日送君游。
【解析】
這是嚴維一首送別贈友之作。嚴維,字正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至德二載(757年)進士,擢“詞藻宏麗”科,因家貧親老不能遠離,授諸暨尉歷秘書郎,后歷任河南節度府幕僚、河南尉等職,遷余姚令,官終秘書省校書郎,一說官終右補闕。嚴維工詩,與劉長卿友善,唱酬甚密。嚴維詩多為送別贈酬之作。《酬劉員外見寄》的“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向稱名句,七絕《丹陽送韋參軍》“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也是名作。《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詩集一卷,《全唐詩》錄其詩64首,編為一卷。《送人入金華》是嚴維送別詩言精意永這一特點的極好說明。
全詩因送人而回憶舊游,因舊游而抒離情。前兩句白描金華勝境。“金華”,即今浙江金華市。“雙溪”,據《一統志》載:“浙江金華府: 雙溪在蘭溪縣東,一出鷂窠巖,曰八石溪,一出玲瓏巖,二水合流,入婺港。”“八詠樓”,仍據《一統志》載: “浙江金華府:八詠樓在府學西,舊名玄暢樓,齊隆昌初,太守沈約建,約有《八詠詩》。”后半慨嘆不能重游,以曲折含蓄生姿。那明月普照下的雙溪,那清風吹拂中的八詠樓,原來正是自己少年時游歷過的地方,今天要送友人到那里去。友人之行,或許喚起了作者許多充滿柔情的回憶?友人之去,或許會替作者去看望昔日的親友?到雙溪、八詠樓這些風景秀麗的地方捎去作者的問候?詩歌留給讀者不盡的遐想。這都離不開轉句“少年為客處”的點睛作用:有了這一句,那“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的美麗畫面,便帶上了濃郁的眷懷之情,溪水樓閣,原來是貯存著作者記憶府庫、鐫刻在作者腦海中最清晰的一頁,是與作者少年時的歡樂和客思緊密聯系的一幕。這一句又自然地引出送君的主題,使作者對友人的情意增添了新的內容。大凡人對童年少年生活客居的地方都懷有眷念的感情,而且這種感情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釀制得越發濃烈,時常期待重游舊地,如能為知友充當向導,一邊漫步,一邊談論各自往日的經歷,那將是一件快慰的事——但是,眼下是友人前往,欣喜之余或許還有幾分遺憾。
絕句的第三句,承擔著轉折的作用。開頭要精彩,精彩的開頭再加上和緩的承接,造成了絕句的第一印象。要想使全詩有波瀾、有起伏、有味道,轉折的話便要求再注生機,突起突發,最后戛然而止,突收突合。盡管轉句可以有各種方法,但轉句往往是全詩高潮所在,絕句至轉句情味大體趨于完成。所以,日本江戶時代漢學者津阪東陽在他的《夜航余話》中曾說,作七言絕句之法,必從末二句綴起,主意于此言畢,而后再以一、二句相對應配合。他還引述了鐮倉南北朝時期的僧侶、歌人頓阿法師《井蛙抄》的話說,民部卿入道亦言,和歌當如筑塔,塔無自上筑者,當自地盤筑起,和歌宜從下句始詠,認為“詩 (指中國人與日本人寫的詩)歌(指和歌)同一手段也”。盡管轉句寫法并非一種,絕句也不一定必從第三句、第四句作起,但轉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送人入金華》稱得上“轉句入妙”,是因為它給前兩句描繪的風光賦予了特定的情意,無言的明月溪水、清風樓閣由于與作者的經歷結合而參予了對友人的招迎,轉句起到了開辟詩境的功效。絕句往往用這種寫法。駱賓王《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首二句直寫送別時事,三、四抒居今思古之情,轉句使首二句慷慨赴義之狀注入惋惜懷念之情,使前面不再僅是客觀的敘述和描寫,這首詩同是送人之作,在寫法上兩首極為相同。
在我國詩論中,論及轉句之用的,如元人楊載《詩法家數》說:“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將轉句在全詩中的地位說得比較透徹。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也說:“七絕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點,則神韻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盡矣。若一二句用意,三四句全作推宕、作指點,又易空滑。故第三句是轉柁處。求之古人,雖不盡合,然法莫善于此也。”《送人入金華》轉句獨創之處,在于它不僅自然地轉出結句,而且使首句與第二句陡然生色,像給那寧靜安適的圖畫打上了一束柔光,把讀者帶回懷舊的夢境當中。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轉用離脫》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陡轉一筆》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