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倒裝說入》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因照鏡而見白發,忽然生感,倒裝說入,便如此突兀,所謂逆則成丹也。唐人五絕用此法多,太白落筆便超。(黃叔燦《唐詩箋注》)
【詩例】
秋浦歌 (其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解析】
這里所說的“倒裝”,是指詩人把事件、感情或意念發展的結局,倒置于篇首,以取得更加鮮明強烈的效果。
古人詩賦,多寫照鏡中頓見白發而生嘆。《藝文類聚》所收左思《白發賦》:“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覽明鏡,惕然見惡。”隋孔范《和陳主詠鏡詩》:“虎貫愁興日,龍鏡覽顏時;懷恩未得報,空嘆發如絲。”張九齡《照鏡見白發》:“宿昔青云志,蹉跎白發年。誰知明鏡里,形影自相憐。”李白《將進酒》中也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些都是借鏡中“我”寫鏡外“我”的壯志未酬、人已垂暮的傷感。在這些以照鏡睹發為興感之由的作品中,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無疑不同凡響。
前人特別注意到這首詩的興寄和夸張。興寄也好,夸飾也好,都是因起句倒裝而生色的。王琦《李太白全集》:“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義,洵非老手不能,尋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語此!”全詩四句,首句為全詩靈魂,既是驚人之語,又是啟人之語,使人不能不欲疑欲問:此奇思奇想緣何而生?以下“緣愁”一句點明發由愁生,發長三千實由于愁長無限,而后“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以設疑之辭(“不知”、“何處”)作解疑之用:原來詩人睹鏡生感,平日里沉溺于愁、浸染于愁,卻不覺愁催人老已至于此! “秋霜”一句,又為“白發”作解。左思《白發賦》:“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覽明鏡,惕然見惡”所寫感受與此詩相近,先言鏡中影而后言覽鏡也相似。如果先言照鏡而目睹白發,再釋白發因愁多所致,便顯得直致了。李白這首詩較左思《白發賦》在語言個性上頗有特色,詩人的創造性最突出的表現即在于首句的設置上。
日本江戶時代津阪東陽《夜航余話》對這首詩作了獨出心裁的解釋。他認為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應拘泥于“白發”二字。“白發”一句是形容滿頭雪白,令人驚詫,以其發蓬亂,故不言白首而言白發。年老則發短,謂其發長則無理不通之語。此蓋言鏡中白發頭顱皤然,如積雪山峰,兀乎空中。東陽推斷,李白是乍對鏡臺,開鏡初視,一眼看去,滿頭猶如雪山,不覺驚懼,惘然自疑自失:“豈我頭顱乎?何以變化如此之巨”,于是“白發三千丈”沖口而出;繼而再次對鏡,自顧低吟,念飄泊日久,不堪勞苦,早已垂老,白發如山,由是稍定魂,感慨遂生。《唐宋詩醇》說此詩“突然而起,四句三折,格力極健,要是倒裝法也”。東陽解釋說,起句寫驚,突然奇幻,荒唐系之,次敘感悟,遂占來地步,文法乃所謂“頓挫”也;三四句再入惑,云區區癡想,文法乃波瀾,皆詩因抑揚而托興深微。東陽列舉了日本和歌中一些以雪山喻白頭或以白頭喻雪山的例證,說明中日詩歌構思相通之處,這可以說是從日本詩歌構思的角度來鑒賞李白詩歌的一例。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實起虛接》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承筆銜接》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