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本色如話》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本色如話。此酒中太羹元酒也。徒事粉飾雕琢者,那知此味。(劉宏煦 《唐詩真趣編》)
【詩例】
幼女詞
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解析】
施肩吾,中唐詩人。此詩與耿湋的《拜新月》,并為七夕詩名篇。施肩吾有一個小女兒。他的《效古詞》說:“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鐘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小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幼女詞》大約寫的就是這個天真可愛的小姑娘。
詩開始用一個“才”字,強調出她年紀幼小,僅只6歲。“未知巧與拙”,意謂天真未鑿,不諳世事。既補足上句的意思,而又含意雙關,語帶揶揄,“巧”字又暗中切合拜月乞巧的事。6歲兒童,自然不懂乞巧的真實含義,而偏要學大人拜月,當然不免會弄巧成拙了。開始這兩句詩,不但對后兩句起了鋪墊作用,而且分明是出自一位慈父的口吻,充滿對嬌小女兒的愛憐和訕笑。第三四句正面寫其拜月?!跋蛞埂?、“堂前”先點明時間、地點?!皩W人”表明她是在仿效大人。是夕堂前一定還有其他人包括她的姐姐們拜月乞巧。而“堂前”、“學人”兩詞一用,越發顯得她是那么鄭重其事。我們知道,唐人的七夕節,是隆重而熱鬧的,試想在這樣的場合,成人群中夾雜著一位淘氣的6歲小姑娘,學著大人的樣子拜月,是多么可笑!讀到這里,會使人忍俊不禁。短短四句,不僅勾畫出一位天真活潑、稚拙之狀可掬的小大人形象,而且仿佛還使我們看到在一旁含嗔微笑的慈父。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妙趣橫生的唐人拜月風習圖。
本詩與耿湋的《拜新月》,“情事各別”,藝術上也各有千秋。如果說耿詩善于從行動表現人物情態心理,“妙作善觀語”,那么此詩則是從慈父眼里看出、口中道出,本色如話,富于生活情趣。所謂“本色如話”,就是指日常生活本色語言。語言以樸素、自然、雋永為特征而帶有生活的醇美和芳香。即如本詩,不僅風趣,而且是詩人感情真實的自然流露、洋溢著親子之情,讀起來親切、熨帖、醇厚,所以如 “太羹元酒。”
中國古典詩歌,有重視語言本色美的傳統。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專論鐘嶸的《詩品》,就反對詩歌語言過分雕飾和用典,他所提倡的“直尋”和“自然英旨”創作主張,就含有用活色生香的本色語的意思。清代詩論家劉熙載說: “奇語易,常語難,詩之重關也?!?《詩概》)張問陶說: “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正純始自然?!薄俺UZ”,就指普通本色語。要用得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必須經過提煉,是詩人苦心經營、向民間語言學習的結果。民歌就具有這種語言本色美,也是許多唐人絕句的共同特色。
表現童真童趣的詩歌,在唐以前著名的有左思的《嬌女詩》,在唐代則數杜甫在《北征》詩中的片斷描寫和李商隱的《嬌兒詩》。這些作品多用鋪敘的筆墨寫兒童的天真情事,各有特色,然而如本詩這樣用本色如話的語言,寥寥幾筆把兒童的天真寫得如此妙趣橫生者,尚不多見。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離脫入神之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不犯綺語》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