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律中轉筆》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看他如此轉筆于律詩中,真為象王回身,非驢所擬。而又隨手插得“幾回”二字,便見此后興亡亦不止孫皓一番,直將六朝紛紛,曾不足當其一嘆也! 結用無數衰颯字,如 “故壘”,如 “蕭蕭”,如 “蘆荻”,如“秋”,寫當今四海為家,此又一奇也。(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四)
【詩例】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解析】
所謂“律中轉筆”,講的是律詩的轉折。一首律詩有了好的開頭,還要善于運用轉折,造成語意的跌宕,才能給人以波瀾起伏的感覺。“象王回身”是說這首詩歌轉折用得好,就好像象王(象中最大者)轉動身軀,具有千鈞之力,遠非小小毛驢所可比擬。這是極贊之同。本詩以“懷古”為線索,分為兩層,前四句寫古,后四句抒懷,五、六兩句承上啟下,由寫古轉向抒懷,轉筆運用得確實巧妙。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這首詩歌寫于唐長慶四年(824年),此時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登高抒懷,寫下了此詩。顧名思義,“西塞山懷古”是詩人登西塞山(位于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岸邊)的即景抒懷,但詩歌一開始卻并未從眼前的景物和西塞山的歷史寫起。在如潮奔涌的往事中,詩人單單抓取了當年發生在金陵長江之中的西晉滅吳一戰來寫。吳是六朝的開端,晉吳之戰又是一場驚心動魄、意蘊深遠的戰事,很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關注和詠嘆:“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短短四句,對比強烈,風景如畫。這四句表面上是在詠古,實際上詩人并非單純是在追憶往事,發思古之幽情,所以下面詩人筆鋒一轉,“人生幾回傷往事”,很巧妙地就從詠古轉向了抒懷。這一句中的“人生”兩字暗暗點明抒懷的主人公是詩人,“幾回”兩字承接上文,把西晉滅吳與六朝歷代興亡事巧妙地濃縮在一句之中,正如清人屈復評價的那樣,“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 ‘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傷往事”中的“傷”字照應“懷古”的“懷”,并引出下文,“往事”照應“古”,呼應上文。短短七字,承上啟下,起落無痕,真可謂天衣無縫,無怪乎金圣嘆要連連擊節賞嘆,轉筆運用得確實恰到好處。“山形依舊枕寒流”句中的“山形”兩字方始點出西塞山,這是即景抒懷,但中間插入“依舊”兩字,又把眼前景物與六朝如煙往事,把歷史與現實交融起來,意蘊深厚,使一種濃郁的歷史感籠罩在字里行間。有了這兩句的轉折過渡,很自然就引出了下面的七、八兩句:“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往日的軍事堡壘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歷史遺跡是今日四海一家、江山一統的對比,也是歷史的見證。末一句是寫景,也是比興,“故壘”、“蘆荻”、“秋”等衰颯凋零的意象中蘊含著詩人對當日力圖分裂割據者的含蓄的警告和嘲弄。因為有前四句的詠古,這里的諷諭才顯得深厚有力,而上下這兩層意思又正是通過中間的轉折才溝通交融為一體。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快意處轉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