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以畫為真》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杜《蜀山水圖歌》:“沱水臨中座,岷山赴北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此以畫為真也。曾吉父云:“斷崖韋偃樹,小雨郭熙山。”此以真為畫也。(楊萬里《誠齋詩話》)
【詩例】
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十韻
杜甫
沱水臨中座,岷山赴北堂。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訝松杉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虛點綴,沙草得微茫。
嶺雁隨毫末,川蜺飲練光。
霏紅洲蕊亂,拂黛石蘿長。
谷暗非關雨,楓丹不為霜。
秋城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繪事功殊絕,幽襟興激昂。
從來謝太傅,丘壑道難忘。
【解析】
這段詩話指出了古代詩人處理現實與繪畫的兩種手法。“以真為畫”是把現實之景當成畫中之物,借以稱贊現實景物的美好,詩話中提到的曾吉父“斷崖韋偃樹,小雨郭熙山”即是如此。韋偃,唐代名畫家,京兆人,詩人韋應物的堂兄弟,善畫馬與松,與杜甫友善,杜有詠歌他繪畫的題畫詩《題壁上韋偃畫馬歌》和《戲為韋偃雙松圖歌》。郭熙,北宋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獨步一時”(《宣和畫譜》)。以畫為真則是把畫中之景錯當成現實之景,以此來夸張畫家技藝之高妙精湛。以真為畫多用比喻,以畫為真則要復雜一些,要采用幻覺、通感等多種手法。因為繪畫是靜態的,按照萊辛的說法,它只能表現一個凝固的瞬時。因此,要表現出動態感,特別是一個連續的動作和持續的過程,就要借助于詩人的幻覺,做到真幻交織和以幻為真,并運用通感把繪畫的線條、色彩、構圖等視覺印象變為音響、節奏等聽覺甚至冷暖等觸覺感受,這樣才能使靜態的畫有種飛動的氣勢和栩栩如生的生命力。杜甫就很懂得“以畫為真”這個訣竅,在他的諸多詠畫詩中多用此法,《誠齋詩話》中提到的這首《蜀山水圖》也不例外。
《蜀山水圖歌》原名《奉觀嚴鄭公廳岷山沲江畫圖十韻》。“嚴鄭公”,即成都尹嚴武,杜甫的友人和政治上庇護者。“岷山”在茂州汶山縣境內,“沲江”即沱水,在成都新繁縣境內,皆為蜀地山水。嚴武的廳堂內掛了幅描繪岷山沱水景物的山水圖,嚴請杜甫為之題詠,杜甫“奉觀”并寫了這首題畫詩。
詩中首先運用幻覺來表現畫的逼真:“沱水臨中座,岷山赴北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這里應是府尹的大堂,有巍巍公案、白粉涂壁、雕梁畫棟,這是生活經驗告訴詩人的客觀存在,也是理性的真實。但眼前的景象卻是沱水流到了公案,白波濺進了粉墻,大廳上橫亙著岷山,畫梁上插進青嶂,這是視覺上的錯亂,也是感性的真實。這種理性與感性的矛盾,生活經驗與眼前景象的對立,真景與幻相的交織,搞得真真幻幻、撲朔迷離,把這幅蜀地山水圖的逼真、亂真充分表現了出來,收到了“以畫為真” 的創作效果。
以上四句是詩人的總體印象,也是此詩闊大的背景。在描寫局部、具體景物時詩人亦用此法。“嶺雁隨毫末,川蜺飲練光”,長空是陣陣秋雁、點點遠去,水中是白魚跳波、鱗光閃閃,極富動態感,又給人產生視覺上的錯亂。從構圖上來說,上句寫山,下句寫水,皆為遠景。“霏紅洲蕊亂,拂黛石蘿長”專寫水中洲渚,是近影。“亂”、“拂”二字使讀者眼前仿佛紅花正怒放,石蘿正晃晃悠悠地輕輕搖擺。這樣,山與水,遠景與近景,細部與全局皆為動態,皆似真景。如果說畫家使這幅山水“似真、逼真”的話,詩人通過這種 “以幻為真”的手法已使這幅畫亂真、即真了。
其次是采用“通感”來“以畫為真”。所謂通感,就是把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溝通起來。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咽噎泉流冰下灘,冰泉冷澀弦凝絕”來比附凝重的樂音,就是聽覺和視覺、觸覺的共通。李白的“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李賀的“依微香雨青氛氳”則是視覺和嗅覺的共通。杜甫的這首題畫詩也多處運用通感。如“直訝松杉冷”是視覺和觸覺的共通,“兼疑菱荇香”則是視覺和嗅覺的共通。這種感覺上的溝通,使人體的多種感官接受畫中的事實,收到“亂真”的藝術效果。
最后是用聯想發掘畫外之意,顯豁創作之旨。作為繪畫,只能反映呈現于眼前的景物,至于景物的內涵、創作的主旨,只能靠觀眾去體會,去思索。而題畫詩卻可以從表面寫到內涵,從靜止的一瞬寫到將出現的結果,并直接告訴我們詩人對此的思索及結論,這是一種本質的真實,也是“以畫為真”的更高境界。這首《蜀山水圖歌》中也運用了大量聯想,如“秋城玄圃外,景物洞庭旁”,詩人由這幅亂真的蜀山水圖聯想到洞庭的湖光山色,甚至昆侖玄圃的仙山神水,暗示此畫已近神品。至于最后四句“繪事功殊絕,幽襟興激昂。從來謝太傅,丘壑道難忘”則是借畫詠志,也是進一步揭示畫家之所以能畫出如此高格調山水圖的原因。可以說這是更深層次的 “以畫為真”。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以境寫人,側托虛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有無閃爍》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