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洞庭·釋敬安
昨夢汲洞庭,君山青入瓶。
倒之煮團月,還以浴繁星。
一鶴從受戒,群龍來聽經。
何人忽吹笛,呼我松間醒。
此詩作于宣統元年(1909),是釋敬安晚年作品。釋敬安出生在湖南湘潭,二十五歲之前都在湖南度過,對湖南的山水名勝,十分熱愛贊賞,特別在遠離家鄉的情況下,更不時想念家鄉的山山水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他的詩集中,夢洞庭的詩就有四首,與另外三首詩相比,本詩無論在表現手法還是在詩的境界方面都獨具特色。前三首也是寫“夢”,但夢中所見仍是現實的洞庭湖,而這一首卻以奇特的構思,出人意表的想像,把詩人的自我與幻境中的洞庭融合為一,寫得撲朔迷離,亦幻亦真,極富浪漫色彩。詩歌記述了一個完整的夢境:詩人昨夜夢回洞庭,汲水湖畔,卻把蒼郁青蔥的君山也汲進瓶中。我把汲來的洞庭水倒出來,用以煮天上的圓月,用以浴天國的繁星。首四句著重寫景,這種離奇的幻境,其實是洞庭夜景在詩人筆底的折射。月色迷蒙,青山綠水渾而為一,君山似被汲進瓶中而朦朧地消失了,倒映在湖水中的圓月與繁星,在浩沓澎湃的水波中翻涌著,月亮似在沸水中翻滾,群星似在沐浴,以洗刷身上的塵垢。詩人夢中的月夜洞庭,真可謂是涵渾浩瀚,氣勢不凡。后四句著重寫人。在這充滿神奇色彩、而又富有活力的洞庭湖畔,我在傳道講經。鶴來受戒,龍來聆聽,大自然中的萬物都在我佛的融陶之中!但可惜幾聲清笛,使酣睡松邊的我,人醒夢破!“何人忽吹笛,呼我松間醒”,末聯結束得突兀而灑脫,極富余味。
這首詩以浪漫的筆法,通過寫夢,把洞庭夜月的美景與具高僧身份的詩人的清雅超塵的生活、豁達開朗的情懷,及其對佛力無邊的信仰融合在一起,而使詩境既新穎脫俗而又生動傳神。
釋敬安的思想比較復雜,作為佛教徒,他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但他又受儒、墨學說的熏陶,愛國憂民,所以這首詩雖有宣揚佛力無邊的因素,但情調并不消極,而且風格清新、雋永,想像奇特、豐富,藝術手法鮮明獨到,仍可資今天詩歌創作借鑒。
上一篇:梅修重有浙江之行贈別二首(其二)·宋湘
下一篇:夢中·劉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