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武夷山(二首選一)》
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dòng)清波。
游人去后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
【注釋】
(1)《武夷山》詩為兩首,此選一首。寫作時(shí)間當(dāng)為作者晚年,光宗紹熙三、四年(1192、1193)間,他曾赴閩任職,時(shí)已年過五十三歲了。又武夷山在贛閩兩省交界處,作者晚年閑居鉛山瓢泉,可說是近在武夷山腳下,要游武夷也很方便。辛棄疾在上饒、鉛山閑居時(shí),朝廷還讓他擔(dān)任過沖佑觀(即武夷山道觀)提舉(即“祠祿官”),他更是“身在此山中”了。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有四十九峰、八十七巖、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澗,臥龍?zhí)丁⒒[巖等名勝古跡。
(2)玉女峰:武夷山著名山峰,位于九曲溪南,為九曲溪中第二曲,在鐵板嶂至浴香潭北的幽谷丹崖。
【賞析心得】
“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dòng)清波。”前兩句,作者抓住武夷山最精彩的風(fēng)景亮點(diǎn):鐵板嶂至浴香潭之間的玉女峰,九曲溪中第二曲的幽谷丹崖。崖山峰頂花木蔥籠,在煙霧縹緲中忽隱忽現(xiàn),如同仙女插花鬟髻,含情脈脈。當(dāng)游人們乘坐竹筏在碧水清溪中順流而下,舟人們引吭高歌時(shí),倒映水中的峰影被筏棹晃動(dòng),亭亭玉立的神女不禁為歌聲和誠意所感動(dòng),飄飄然欲要降至清波之上,答謝人們對(duì)她的愛慕之情。“游人去后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后兩句陡然一轉(zhuǎn),氣氛大變。入夜之后,游人走盡。丹崖之上楓林颯颯,明月之下滿山空空,孤立玉女寂寞凄涼。千年不動(dòng)的玉女,心中浮起無可奈何的感嘆。
這首詩用擬人化手法,把玉女峰想象成風(fēng)姿綽約的少女,不但寫出了玉女峰的無比秀麗,而且將游人對(duì)山水的愛慕比擬為情人的纏綿之戀,別有韻味,構(gòu)想奇妙,顯示了作者詞、詩雙工的非凡藝術(shù)功力。
上一篇:劉禹錫《烏衣巷》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謝枋得《武夷山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