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讀書》
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注釋】
(1)此詩作于淳熙四年(1177)春,作者在成都,時年五十三歲。《讀書》絕句共二首,這里只選其中一首。
(2)歸老:回家養老。寧:豈。五畝園:指退居回家,維持基本生計的田產。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本意:目的。元元:百姓。
(4)課:按計劃規定的內容、分量和進度,認真學習。蠅頭:指像蒼蠅頭那么小的字。作者有自注:當時正在讀小本《通鑒》(司馬光編寫的史書)。
【賞析心得】
陸游從抗金前線調回成都以后,又相繼在蜀州(今四川崇慶)、嘉州(今四川樂山)、榮州(今四川榮縣)等地供職,遷徙頻繁,就像他自己所說,“身如林下僧”,成了一個四處游方的和尚,很不得意。直至孝宗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主持蜀府、知任成都,聘請他為參議官,才相對穩定。范陸兩人均有詩人稟質,故“二人以文字交”很是合得來。但他又因“不拘禮法”“恃酒頹放”,被人誣陷,免了職,于是,他干脆就自號“放翁”。因陸游罷職的真正原因是朝廷認為他始終主戰,不能使用,當時主蜀政務的范成大也無能為力,但對其別號,當即寫詩答和,對“放翁”表示肯定。“陸放翁”的別號即由此而來。他雖然被朝廷罷了官職,但在范成大的照顧下,仍然可住于他的官居。在這樣清閑而相對安定的環境下,他就抓緊時間讀書,并寫了這首《讀書》絕句。
“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進蜀至今,作者屈指一算,轉眼已近十年了,東奔西走、遷徙不定,不知不覺老之將至。作者自問自答:退居回家養老難道還擔心沒有五畝園嗎?何苦年過五十還來苦苦讀書呢?他馬上自作回答: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憂國憂民,替百姓辦事啊!“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年老眼花,油燈暗淡,目力今非昔比,自然比年輕時差多了,但念及讀書本意,天下多事,百姓多難,自己硬性規定,每天每晚必須看完蠅頭史書等資料二萬余字。這個功課,即使現在有電燈、日光燈,并備有老花鏡、放大鏡,要按質按量完成,對一個五十多歲的人來說,也是并不輕松的。
上一篇: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寒食雨中同舍約游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