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一》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
青山一發是中原。
【注釋】
(1)此詩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六月,由海南儋州赴廉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途中。澄邁:今海南省澄邁縣。澄邁驛:在今海南省澄邁縣東北的白蓮鎮附近。通潮閣:又名通明閣,為澄邁驛之閣,在澄邁縣東北。
(2)余生:殘年、晚年。
(3)“帝遣”句:用《楚辭·招魂》中巫陽(女巫名)招魂時說“魂兮歸來”的典故,說明皇帝(宋徽宗)派人召他北歸。
(4)杳杳:遙遠。鶻:屬于鷹類的一種猛禽。沒:消失。
(5)“青山”句:這句是說中原僅在距青山一發之處,并不遙遠。
【賞析心得】
東坡于紹圣元年(1094)貶官南方,至元符三年(1100),由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至惠州再過海峽遠放儋州,一貶再貶,越貶越遠,前后長達七年,終于遇赦北歸。《澄邁驛通潮閣》這兩首詩,即寫由儋州赴廉州途中,路經澄邁驛通潮閣時所寫,此時詩人已六十五歲了。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作者南方被貶七年,最后三年是在海南儋州度過。白發蕭疏、兩鬢染霜,獨立斜陽,寂寞冷落的詩人,在極度矛盾中度日如年。一方面,他做好準備,就在海南這偏僻鄉村了此殘生;另一方面,他又滿懷期望,相信總有一天,“苦雨終風也解晴”“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強加在自己身上的誣陷都將一掃而空。這一天,他終于在煎熬中等來了。作者巧妙地化用《楚辭·招魂》典故,借玉帝以喻徽宗,以“招魂”指奉旨內遷廉州。“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作者從儋州來到澄邁驛,登上通潮閣,翹首北望,海波迭起,中原大地,渺不可見。詩人聽說,像鷹鶻一樣的奸臣小人章惇已經罷相,就被貶于海峽對岸的雷州,“杳杳天底鶻沒處”。小人被黜,朝廷更新,思鄉心切,即將渡海,飽經磨難的詩人,終于要北歸了。心情好了,距離就近了,這時詩人忽然覺得,對面青山就是中原大地,距離其實很近,僅有一發之遙而已。蠻外謫居,海風侵蝕,依然改變不了詩人寬闊的心胸!沒幾天,蘇軾攜小兒蘇過,精神振奮,深夜渡海,告別了“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海南村”。
上一篇:李商隱《嫦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岳飛《池州翠微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