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穰侯列傳第十二·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1]。》鑒賞
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2],得魏三縣。穰侯益封[3]。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于華陽下[4],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5],趙氏觀津[6]。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7]。齊襄王懼[8],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9]“臣聞往來者言曰[10]‘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11]‘秦王明而熟于計,穰侯智而習于事[12],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13],秦之深仇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14]。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仇,不利于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楚[15],而后制晉、楚之勝[16]’。夫齊,罷國也[17],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癰也[18],必死,安能弊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19];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20]。齊恐,不走秦[21],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22],晉、楚案之以兵[23],秦反受敵[24]。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25],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26]。取天下之腸胃[27],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28],孰利? 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計,穰侯智而習于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矣。”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段意】 寫魏冉先伐三晉,各有所獲,然后益趙兵以伐齊,蘇代致書勸阻,魏冉乃引兵而歸。蘇代書詞,說理有五:一曰三晉與秦仇,今益兵于趙,破齊以肥趙,不利于秦;二曰秦謀士主張先破齊以弊晉、楚,而后制服晉、楚,卻不知齊疲易攻,于弊晉、楚無助,可見謀士之言不可取;三曰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多出兵則晉、楚會認為受秦所制;同時齊恐則投靠晉、楚,均不利于秦;四曰秦若割齊以誘晉、楚,則晉、楚兵益多,秦反受敵;五曰,晉、楚實際上是想“以秦謀齊”,又“以齊謀秦”;又勸秦先取魏之安邑和韓之上黨以為天下之樞紐,比先伐齊“而懼其不反”更有利。于是魏冉從之,引兵而歸。
注釋
[1]從(zong)親:因合縱而友好。[2]魏將:當作“韓將”。暴鳶為韓將,救魏,為秦所敗。事本在昭王三十二年,此乃誤系于三十三年。[3]益封:增加封地。[4]華(hua)陽:邑名,在今河南鄭州東南。下:城下。[5]卷(quan):邑名,在今河南原陽舊原武西北。蔡陽:邑名,在今河南上蔡境內。長社:邑名,在今河南長葛東。[6]觀(guan)津:邑名,在今河北武邑東南。[7]伐齊:秦取趙觀津,而后歸還趙,挾持趙聯合伐齊。[8]齊襄王:田法章,公元前283—前265年在位。[9]蘇代:縱橫家,蘇秦之弟。陰遺(wei):暗中送給。書:信。[10]往來者:道路往來之人。[11]此句說,我私下認為要肯定地告訴我國的國君。[12]以上二句說,秦王精明而善于謀劃,穰侯明智而善于辦事。[13]三晉:指由晉分裂而為的韓、趙、魏三國。相與:互相交往,此指聯合。[14]以上四句說,秦國對它們上百次背棄,上百次欺騙,都不算是不守信用和不講道義。[15]弊晉、楚:使三晉和楚疲困。[16]此句說,然后制服三晉和楚國。[17] 罷:通“疲”。[18]弩:用機械發箭的弓。潰癰:潰爛的毒瘡。[19]不信:不相信秦國。[20]為制于秦:認為會受秦國控制。[21]走:投靠。[22]啖(dan):吃。此處引申為引誘。[23]案之以兵:用軍隊控制了它。案,通“按”,壓制,控制。[24]受敵:受到它們的對抗。[25]以上二句說,利用秦國來算計齊國,又利用齊國來算計秦國。[26]無:失去。上黨:郡名,地在今山西東南部長治一帶,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東南)。[27]腸胃:喻魏之安邑、韓之上黨為天下的腸胃,即腹心地帶。[28]不反:指全軍覆滅。
上一篇:《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甘茂有孫曰甘羅.》鑒賞
下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始皇既滅三晉[1],走燕王,而數破荊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