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鑒賞
(節自 《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①。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彼焯尤ァJ妪R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②,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③,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扣馬而諫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 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⑤: “此義人也,扶而去之?!?/p>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⑦,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 積仁絜行如此⑧,而餓死。
【譯文】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 (國君) 打算立叔齊為國君。到父親死后,叔齊讓伯夷做國君。伯夷說: “這是父親的遺命,不可違背。”便逃避出走。叔齊也不肯立自己為國君而逃跑了。孤竹國的人只好擁立國君的第二個兒子為君。
伯夷、叔齊聽說西方那位諸侯之長,名叫姬昌的,很喜歡敬養老人,何不去歸附于他呢? 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周武王舉著他的神主牌,號稱是奉文王的遺命,向東去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即刻拜倒在武王馬前,并進諫道: “你父親死了還未安葬,你便興兵去打仗,這可算得上是盡孝嗎? 你作為臣子去殺君王,這可算得是仁愛嗎?” 武王左右的人想殺了他。姜太公說:“這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快攙扶他過一邊去?!?/p>
后來,武王平定了商殷之亂,天下的百姓都歸附了周朝。然而,伯夷、叔齊卻認為周朝的行為可恥,發誓不吃周朝的糧食,便隱居在首陽山上,采摘些薇菜來充饑。到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作了一首歌,其歌詞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其間的薇菜喲! 用暴力除去暴力啊,還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喲! 神農、虞、夏的時代已沒有了啊,我們到哪里去找歸屬喲! 啊呀! 我們將死了喲,命運為何這般衰薄喲!” 于是便餓死在首陽山。
由此看來,他們是有怨恨呢還是沒有呢? 有人說老天的道義是沒有親情的,他總是與和善的人相處。那伯夷、叔齊,可算得是善人不是? 他們積存仁德,清潔品行已到如此境界,然而還是被餓死了。
【鑒賞】 本文節自 《伯夷列傳》,該傳列于《史記》七十傳之首,被明代散文家唐順之稱為“勢極曲折,超立入妙” 的第一等抒情文字。節選的這部分主要表現伯夷、叔齊 “讓國”、“奔義”,反對“以暴易暴” 的思想與行為。
首先,文章寫伯夷、叔齊 “讓國”。其父孤竹君欲立叔齊為君,父卒后,叔齊讓于兄長伯夷。伯夷以父命難違逃走,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于是國人乃立孤竹君的第二子為君。這種 “讓國”之舉一直為古人所頌揚,認為伯夷、叔齊是仁人。
其次,文章寫伯夷、叔齊 “奔義”。他們聽說西伯姬昌 (周文王) 招賢納士,便去投奔他。但西伯姬昌已死,周武王載著父親的靈牌,起兵東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不孝 (亡父未葬就出兵)、不仁(以臣伐君) 之舉,便勒馬勸阻,未果。這里,伯夷、叔齊的 “義”是奴隸主階級的 “義”,他們未認識到武王伐紂是為民除暴的正義之舉。
最后,文章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周武王平定殷紂王之后,天下諸侯歸之。但伯夷、叔齊感到羞恥而不食周粟,以野菜充饑,直到餓死于首陽山。臨死時,作了一首歌,表達他們對神農、虞、夏時代的向往。
伯夷、叔齊是否實有其人,歷來有爭議,但司馬遷卻以深情之筆為他們立“傳”,認為他們仁德完備,品行高潔,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司馬遷是以此來反襯漢代自建國以來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爭權奪利的斗爭,殺伐不休,唯權唯利。而伯夷、叔齊的“讓國”、“奔義” 正是司馬遷追求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在《太史公自序》 中說: “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p>
文章在寫法上亦很別致,敘議交融,文辭結合,抒情性極強。故明代茅坤評論說: “上下千古,無限悲歌感慨之情?!?
注釋
①孤竹: 國名,商湯所封。姓墨胎氏。②西伯昌: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昌,即周文王之名,姓姬。③載木主: 舉著神主。④扣馬: 拜倒在馬前。⑤太公: 即姜太公,名尚。周初賢人,是周武王的師父,所以又稱之為師尚父。輔佐武王伐紂有功,封于齊。⑥宗周: 此指歸附周王朝。⑦首陽山: 山名,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⑧絜: 即 “潔”。
上一篇:《史記·張良遇圯上老人》鑒賞
下一篇:《史記·灌將軍二三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