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古羅馬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主義者盧克萊修的哲學長詩。此書在古羅馬和中世紀因受到壓制而未獲廣泛傳播,只有一個稿本幸存下來,直到1473年才被發現并得以流傳。中文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出版?!段镄哉摗废到y闡述了唯物主義原子論,批判了靈魂不死和神創論,豐富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全書分為6卷。第1卷批判了宗教和神創論,論述了原子與虛空。書中提出:“無物能由無中生,無物能歸于無”,認為原子和虛空都是真實的,物質是永恒的和無限的。第2卷論述了原子運動及其原因,即原子間的互相碰撞;原子有重量而普遍向下運動和原子的偏斜運動。第3卷集中“闡明心靈和靈魂的本性”問題,這是全書的重點部分。他認為心靈和靈魂是有區別的,但二者又具有共性:在本性上都是物質的,靈魂和肉體只有結合起來才產生了生命,當人死后,靈魂也就隨之消散。第4卷論述了其感覺主義的認識論,堅持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源泉,論述了肖像說。第5卷論述了宇宙、生物和人類文明的形成,描繪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圖景。第6卷盧克萊修研究了當時的各門科學,進一步闡發了其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這部著作是古代唯物主義原子論的百科全書,是古希臘羅馬時期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它對于后來的人本主義思潮、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上一篇:《牧豎閑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猜想與反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