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列御寇·歧路亡羊
先秦寓言小說。舊題列御寇撰。原載《列子·說符》。朱靖華《先秦寓言選釋》,北大中文系《中國古代寓言選》,劉學林、遲鐸《先秦兩漢寓言選萃》均選入。這是一則饒有趣味的故事。敘述: 楊朱的鄰人丟失了一只羊,隨即率眾人去尋找,楊朱卻對此事不屑一顧,鄰人回來告訴他,因為多歧路,羊不知跑到哪條路上去了,未能找見。楊朱忽然憂愁得變了臉色,好久不說話,整天無笑容。他的學生孟孫陽把這件事告訴了心都子,兩人相約一同去拜見他。心都子問他:“從前有弟兄三人,在齊魯一起跟一位老師學習,學得了仁義之道。回家后,父親問他們: ‘仁義之道是怎么回事?’ 老大說: ‘仁義使我明白了要愛護生命而后追求名譽。’ 老二說: ‘仁義使我明白了寧愿舍棄生命也要成全名譽。’ 老三說:‘仁義使我明白了生命和名譽同等重要。’ 他們三種說法完全不同,但同出于儒家,究竟誰是誰非呢?”楊朱回答說: “有個住在河邊的人,熟悉水性,善于游泳,靠撐船擺渡為生,賺錢很多。背著干米糧向他學習的人成群結隊,結果被淹死的差不多有一半,本來是學習游泳的,不是學淹死的,而利害竟如此,你認為他們誰對誰不對?”心都子聽了以后,沒有說話就退了出來。孟孫陽出來后,責備心都子和先生的談話愛繞彎子,使他越來越糊涂。心都子開導他說:“大路因岔路太多而丟了羊,學者因為說法太多而喪失了研究的方向,學問的根基并沒有什么兩樣,而流傳下來卻這樣的不同,只有回到相同和一致上來,才不會喪失方向。”寓言的本意在于說明: 學習 “道” 的態度必須專一,如不專一,就會 “大道以多歧亡羊”,而得不到“道”。其形象的客觀意義告訴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否則,到頭來將會一無所獲。小說通過楊朱和心都子圍繞治學而進行的一段新奇的對話,既表現了楊朱善于思辨、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也顯示了心都子巧于言辭,伶俐機敏的個性特點。故事情節完整,行文欲擒故縱。如寫鄰人率眾追羊時,楊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眾?”對鄰人的興師動眾明顯表示不滿。而當鄰人告訴他因多歧路找不見羊時,“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其實,這才是作者真正要寫的楊朱的態度,前面的“不滿”不過是故縱,為后文張目。而楊朱為何“戚然變容”,又不得而知,難怪“門人怪之”,讀者也莫名其妙,作者卻故意以“楊子不答”為由按住不表,留一懸念。直到文章結束,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之旨是學“道”要素。這則故事對后世較有影響,“歧路亡羊”(歧,岔路; 亡,逃失) 被作為成語廣泛運用,比喻事理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不會找到真理。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皇甫謐·梁鴻》簡析
下一篇:《先秦·殷祝》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