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1],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鑒賞
校尉王申生、故鴻臚壺充國等千馀人,別到郁成。郁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王申生去大軍二百里,(偵)〔偩〕而輕之,責郁成[2]。郁成食不肯出,窺知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3]。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郁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4]。四人相謂曰:“郁成王漢國所毒[5],今生將去,卒失大事[6]。”欲殺,莫敢先擊。上邽騎士趙弟最少[7],拔劍擊之,斬郁成王,赍頭。弟、桀等逐及大將軍[8]。
初,貳師后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并力擊宛。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9],不肯前。貳師將軍之東[10],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11],見天子,因以為質焉[12]。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門者萬馀人,軍馬千馀匹。貳師后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13],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14],以此物故眾[15]。天子為萬里而伐宛,不錄過[16],封廣利為海西侯。又封身斬郁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17],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18],上官桀為少府[19],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馀人,千石以下千馀人。奮行者官過其望[20],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21]。士卒賜直四萬金。伐宛再反[22],凡四歲而得罷焉。
【段意】 補記伐下大宛前后的三件事:一是當初遭郁成王抗阻,致使漢軍傷亡慘重,是上官桀攻破郁成,捉到郁成王,并被所部上邽騎士趙弟斬殺;二是當初漢約烏孫同伐,烏孫觀望不前,待破了大宛,烏孫才與諸小國臣服漢朝;三是破大宛后的封賞不公,連有過錯的李廣利也封了海西侯。
注釋
[1]道上國不能食:途中小國不能供給糧食。[2][偩]而輕之,責郁成:(倚仗漢軍軍威)而輕視郁成守軍,責怪郁成王不供給糧食。偩(fu),同“負”,倚恃。[3]走貳師:跑到貳師將軍那里去。[4]縛守詣大將軍:將郁成王捆綁押送到貳師將軍處。[5]毒:痛恨。[6]今生將去,卒失大事:如今要讓他活著跑掉,恐怕會誤大事。[7]上邽(gui):古縣名,今甘肅天水。[8]逐及:追趕上。[9]持兩端:不進不退,在觀望。[10]之東:從東路進兵。[11]入獻:作為獻禮。[12]因以為質焉:就用(這些子弟)作人質,以表示誠信。[13]不能多:不算多。[14]侵牟:侵犯掠取。[15]物故:死亡。[16]不錄過:不記過錯。[17]身斬:親手斬殺。[18]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的官。[19]少府:西漢時掌山地海澤的稅收和皇室手工業制造的官。[20]奮行者官過其望:自愿奮身從軍征戰的授官超過了他們(依實績而有)的愿望。 [21]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因謫貶有罪過而從軍征戰的,就降減他們的功勞。適,同“謫”。絀(chu),同“黜”,貶退。[22]再反:往返了兩次。
上一篇:《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于是貳師后復行,兵多,而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鑒賞
下一篇:《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太史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