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紀年制度
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多種多樣。①帝王紀年:這種中國古代最早的紀年方法,即用帝王的名字或王號加上他在位的年份序數來紀年,在《尚書·商書》中有所謂的“太甲元年”,就是這一類。到了漢朝,每個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加一個新年號,以年號加該年號行用的年份序數來紀年,有時,一個皇帝在位期間要用幾個年號,年號改時紀年序數都從頭計算。②歲星紀年法。產生于春秋時代,因為各侯國都采用自己的歷法與帝王紀年系統,在交往中不很便利,于是產生了這種紀年法。歲星即木星,先人通過長期觀測,發現木星在12年中在星空中自西向東運行一周天,因而把一周天從西向東分為十二段,也稱為十二次,歲星每進入一次就代表一年。十二次自西向東依次是: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菼、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第一次的中心被放在冬至點上。某年木星運行到某某星次,就被稱為“歲在××”。③太歲紀年法。為了把干支引入歲星紀年系統,先人們假想了一個天體——“太歲”,它與歲星的運行速度相同,方向相反。并且,古人將天赤道附近分為十二等分,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稱呼,計量的方向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歲星每進入一次,太歲也相應進入一個固定的辰次,人們把它配以專門的名稱: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由于歲星實際的公轉周期是11.86年,不是正好12年,所以每過84.7年其實際位置就要比歲星紀年系統中的歲星位置超前一次,這種現象直到東漢劉歆才徹底認識,因而提出了歲星超辰問題,認為歲星每144年超辰一次。但從這時(東漢)起,干支紀年從太歲紀年法中分離出來,歲星紀年法與太歲紀年法就基本上被廢棄,而只沿用干支紀年法了。④干支紀年法。天干與地支相配,組成60甲子,60年一循環。我國干支紀年法自東漢建武三十年(54)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目前我國史學界仍然廣泛地采用干支紀年法,尤其在敘述近代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時,比如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我們現在通行的日歷上也明確標有干支紀年。這是我國特有的紀年方法。⑤生肖紀年法。與十二地支相應,每一地支對應相應的一種動物,它們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年一輪回。十二生肖紀年在秦代的書籍中就有記載,地支與生肖的對應關系也基本一致。
上一篇:繪畫·簪花仕女圖
下一篇:古代典籍·經傳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