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太史公》鑒賞
《禹本紀》言“河出昆侖[1]。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2]。其上有醴泉[3]、瑤池”[4]。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5]?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6]。至《禹本紀》、《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7],余不敢言之也。
【段意】 寫司馬遷的評議。他認為張騫出使西域后,才使人們認識了昆侖山的真相。他認為,對于中國山川的描述,《尚書》較為切近,而《禹本紀》《山海經(jīng)》所記的奇事怪物,他就不敢輕易相信了。
注釋
[1]《禹本紀》言“河出昆侖”:古籍《禹本紀》說“黃河源出昆侖山”。《禹本紀》,書名,司馬遷見過,今已亡佚無考;昆侖,山名,指今昆侖山脈中支上段。[2]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太陽月亮都被遮隔得看不見而只是各自發(fā)出光亮。[3]醴(li)泉:甜美的泉水。[4]瑤池:光潔美好如玉的水池,傳說西王母住在那兒。[5]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哪里看得到《禹本紀》所說的那樣一種昆侖山呢?惡(wu),疑問代詞,哪里。[6]《尚書》:書名,相傳為孔子刪定,最初為百篇,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內(nèi)容是商、周兩代帝王講話、命令的記錄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根據(jù)傳說追記的有關(guān)夏、商事跡的記載。[7]《山海經(jīng)》: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全書18篇,《海內(nèi)經(jīng)》4篇作于西漢初,余皆成于戰(zhàn)國。所記內(nèi)容包括山川、礦物、動物、植物、藥物、祭祀、巫醫(yī)、民族、神話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1],乃分為數(shù)軍,從南北道.》鑒賞
下一篇:《史記·游俠列傳第六十四·太史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