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于是貳師后復行,兵多,而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鑒賞
至侖頭,侖頭不下,攻數(shù)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1],漢兵到者三萬人。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保]其城[2]。貳師兵欲行攻郁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源[3],移之,則宛固已憂困 。圍其城,攻之四十馀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人中城。宛貴人相與謀曰[4]:“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5]。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戰(zhàn)而死,未晚也?!蓖鹳F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6],而給漢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內(nèi),康居居外,與漢軍戰(zhàn)。漢軍熟計之[7],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8],漢兵尚盛,不取進。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nèi)食尚多[9]。所為來[10],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破漢軍必矣?!避娎艚砸詾槿?,許宛之約。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shù)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11],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12],與盟而罷兵。終不得入中城,乃罷而引歸。
【段意】 寫漢軍與大宛新王結盟后退兵。漢軍大兵壓境,大宛貴族殺國王毋寡與漢軍講和,漢軍應允并與之結盟,最后立昧蔡為大宛新王,擇取汗血馬退歸漢朝。
注釋
[1]平行:順利通行。[2]宛走入(葆乘)[保]其城:大宛軍入城堅守。[3]決:引開。[4]相與:相互。[5]毋寡:大宛國王?!稘h書》作“毋鼓”。[6]恣:任憑,放縱。[7]熟計:仔細考慮。[8]候視:偵察窺探。[9]聞宛城中句:聽說大宛城中最近得了一批漢人,知道打井的方法,而且城內(nèi)存糧還很多。秦人,秦統(tǒng)一中國后,北方和西方鄰族、鄰國對中國人的稱呼。[10]所為來:所以發(fā)兵到這里來。[11]牡牝(mu pin):雄性的和雌性的。[12]立宛貴人句:立大宛貴族中原來對待漢使者友好的名叫昧蔡的為大宛國王。
上一篇:《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馀于匈奴[1].》鑒賞
下一篇:《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1],乃分為數(shù)軍,從南北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