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齋漫錄》的主要內容,《能改齋漫錄》導讀
《能改齋漫錄》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私人筆記。宋吳曾撰,此書約編成于南宋紹興二十四至二十七年(1154-1157)。書名或稱 《漫錄》,或曰 《能改齋漫錄》,或名《復齋漫錄》,行世卷帙不一,當時即13卷本、18卷本及20卷本三種。此書據作者自稱,自少至壯,奔走四方,從賢士大夫游,聽聞所得日多,因而執筆分類加以記錄,前后凡二千余條,故號 “漫錄”。書前所冠“能改齋”三字系吳曾書齋名,來自孔子“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估計吳氏當有所寄托或自辯。該書約在隆興初年(1163)問世,不久,即因仇家告訐而遭禁,其后,一度以《復齋漫錄》之名流傳于世,疑為避人耳目而改。紹熙元年(1190),豫章京鏜因愛此書而 “削其不合載者”,重刻于成都郡齋,18卷。此書若與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所著錄20卷本相較,不僅少2卷,缺 “詼諧戲謔”一門,而且其他各門中也有不少刪削。這些我們均可在宋元古籍以及《永樂大典》的引文中看到。此后,本書就基本以18卷行世,但今人所見18卷本亦非京鏜刪削本之舊,因該書流傳年代久遠,刊本早絕。明人乃從秘閣抄出,但已缺首尾二卷,為保18卷之數,焦竑傳寫之本遂以第2卷、第17卷各分為二。明以來,此書版本除焦竑家寫本外,主要還有汲古閣本、臨嘯書屋刊本、守山閣叢書本、武英殿聚珍本等。目前通行的是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的重排校訂本。
吳曾 (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北、南宋之交,字虎臣,江西崇仁人。初無功名,紹興十一年(1411)因向朝廷上獻所著《春秋左氏傳發揮》等書而特補右迪功郎,后相繼任工部郎中、知嚴州,在任去貪吏、恤良民,政聲頗佳。吳曾博聞強識,好著述,除本書及《春秋左氏傳發揮》外,其主要著作尚有《南北征伐編年》23卷。
《能改齋漫錄》今本18卷,除前有京鏜序、吳復后序及書末逸文、校記、附錄外,其具體篇目為卷1至卷2為事始,卷3至卷5辨誤,卷6至卷7事實,卷8沿襲,卷9地理,卷10議論,卷11記詩,卷12至卷13記事,卷14記文、類對,卷15至卷16方物,卷17樂府,卷18神仙鬼怪。全書共分13個門類,內容涉及史事、辨證詩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探索詞語淵源等,特別是記載了較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文學史資料。作者生當南北宋間,曾見及后世失傳的多種文獻,故本書所輯內容對后人從事文史考證工作具有很珍貴的資料價值,向為有關學者稱引。
本書的資料價值主要表現在文學史方面。如書中所輯杜甫逸詩一篇、韋應物逸詩三篇,黃巢逸詩一篇,歐陽修逸文一篇、逸詞一篇,王安石逸詩四篇、逸詞二首,曾鞏逸文一篇,蘇軾逸文一篇,逸詞一首等,對后世編錄專集或總集大有作用。又如書中對杜甫詩中的典故頗多考辨,清初錢謙益注杜詩時曾屢加援引。而對黃庭堅集中的白居易詩,王安石集中的宋祁詩,陶淵明集中的江淹詩等作出的甄別,則起了去偽存真的效果。此外,書中對點心、罷休、阿睹物、寧馨兒等俗語的考釋,對制置使、將帥遙領州鎮、選舉人充京官等典章名物的解析,對后人也頗有參考價值。正因為上述原因,后人對此書評價甚高,如清周中孚稱本書“大抵皆考證之說,援據該博,后來注家多引之,……間有舛誤,而精確者終不可廢,故閱六七百載而光景常新。”(見《鄭堂讀書記》 卷54)
《能改齋漫錄》自宋紹興間問世以來,因其資料豐富,考辨精密而一直受到學人的重視。對其作深入研究的也代不乏人,著名者如宋劉昌時在所著《蘆浦筆記》中,就有14則專門研究《能改齋漫錄》的內容,宋葉大慶 《考古質疑》中有9則針對此書內容而作比較研究。明清間,王鳴盛、王士禎、周中孚、錢曾、盧文弨、丁丙等人都分別就作者生平、卷帙、版本作了研究。民國以后,對此書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其中張元濟、余嘉錫二人皆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作者及此書有關問題,并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對此書重行整理,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在版本上,該所以武英殿聚珍版為底本,參照臨嘯書屋本、守山閣叢書本,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進行了一次高質量的校勘,所編《校記》翔實地記載了這一研究成果。在收集此書逸文上,該所將所能收集到的逸文全部集中起來,然后按原書卷帙次序重新編排,末附所引文獻,成《逸文》近二萬字。此外,該所還將古今學人凡涉及研究《能改齋漫錄》的文字亦一一收集,從宋趙彥衛《云麓漫鈔》至清孫星衍《校福建重刻聚珍版叢書本跋》等共計22篇,成《附錄》一篇,置于此書重印本之后,頗便讀者使用。
上一篇:《聊齋志異》的主要內容,《聊齋志異》導讀
下一篇:《脈經》的主要內容,《脈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