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田單火牛破燕兵》鑒賞
(節自 《田單列傳》)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①。湣王時,單為臨菑市掾,不見知②。及燕使樂毅伐破齊,齊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③。燕師長驅平齊,而田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④。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爭途,以轊折車敗⑤,為燕所虜。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東保即墨⑥。燕既盡降齊城,唯獨莒、即墨不下。
燕軍聞齊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齒既殺湣王于莒⑦,因堅守拒燕軍,數年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敗死,城中相與推田單,曰: “安平之戰,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習兵。” 立以為將軍,以即墨拒燕。
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宣言曰: “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⑧。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⑨。
樂毅因歸趙。燕人士卒忿。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單因宣言曰: “神來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 “當有神人為我師。”有一卒曰: “臣可以為師乎?” 因反走。田單乃起,引還,東向坐,師事之。卒曰: “臣欺君,誠無能也。” 田單曰: “子勿言也!” 因師之。每出約束,必稱神師。乃宣言曰: “吾唯懼燕軍之劓所得齊卒置之前行與我戰,即墨敗矣。”燕人聞之,如其言。城中人見齊諸降者盡劓,皆怒,堅守,唯恐見得⑩。單又縱反間曰: “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
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11),與士卒分功,妻妾編于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饗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12),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遺燕將,曰:“即墨即降,愿無虜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燕將大喜,許之。燕軍由此益懈。
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為絳繒衣(13),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葦于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14),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叛燕而歸。
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 卒至河上(15),而齊七十余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于莒,入臨菑而聽政。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譯文】 田單是齊國王室 (田姓) 的遠房親族。齊湣王時,田單是齊都臨菑管理市政的官員,他的才干沒有被人發現。直到燕國派樂毅攻打齊國,將齊國打敗,齊湣王出逃,退到莒城堅守自保。燕國軍隊長驅直入,踏平齊國 (燕軍拿下齊國七十余城,樂毅帶兵進入臨菑)。此時,田單逃往安平,命令他的近房族人全部把車軸兩端突出的部分鋸掉,并用鐵箍裹住軸頭。過了不久,燕軍攻打安平,城被攻破,齊人逃奔,爭先奪路,造成車軸突出部分被撞斷,車身毀壞,許多人被燕軍俘虜。只有田單的近房族人因將車軸突出部分鋸掉了,并用鐵箍裹住車軸,車未被損壞,且跑得快,因而得以脫險,向東逃到即墨。齊國的七十余城都投降了燕國,只有莒城、即墨不投降。
燕軍聽說齊王在莒城,便集中兵力攻打莒城。齊國宰相淖齒在莒城殺了齊湣王,而堅守莒城抗拒燕軍,堅守好幾年不投降。于是,燕國轉而帶兵向東圍攻即墨。即墨大夫出城與燕軍交戰,齊軍戰敗,且即墨大夫戰死。即墨城中的人都紛紛推薦田單帶兵拒燕,并說: “安平那一戰,田單的近房族人用鐵箍裹車軸能夠自己保全,可見他熟悉兵法。” 于是,田單被推舉為將軍,在即墨抗拒燕軍。
過了不久,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惠王與樂毅有過節。田單聽說此事,便對燕國使用反間計,對外宣傳說: “齊王已經死了,齊國的城邑未被攻下的只有兩座了。樂毅害怕被惠王殺害而不敢回去,他以攻打齊國為名,實際是打算在齊國擁兵自重,南面稱王。齊國人還未歸附他,所以他就緩慢地圍攻即墨,以便等待即墨一帶的人歸附他。齊人所害怕的是,只怕別的將官來,即墨被破滅。” 燕惠王信以為真,便派燕將騎劫代替樂毅率燕軍攻即墨。
樂毅不敢回燕,而回到趙國。燕國的士兵十分氣憤燕王的作法。而此時,田單便命令即墨城中的人,每逢進食,必須在庭院中先祭奠他們的祖先,這樣,庭院中多有殘留食物,因而空中飛鳥都聚集在即墨城上空飛舞,伺機飛落下去啄食。燕國人看見即墨上空那樣多的飛鳥,感到奇怪。田單因此故弄玄虛,宣稱說: “是神從天上下來教導我。”便對即墨城中的人說: “你們之中定當有神人做我的師傅。” 有一個士兵走來說: “我可以當你的師傅么?”說完轉身便走。田單便站起來,拉回這士個兵,特別尊重地使他面向東坐,以師傅的禮遇對待他。那士兵說: “我是戲耍你的,我實在沒什么本事。” 田單說: “你不要把這秘密說穿。” 因此,田單把他當做師傅。每當發出號令,必定要說是神師的旨意。還放出言語說: “我只害怕燕軍把俘虜的齊人割掉鼻子,將他們放置在軍隊最前面的行列來與我作戰。那樣,即墨失敗無疑啊!” 燕國人聽說了田單的話,就照著田單的說法去做了。即墨城中的人看見齊國投降燕國的人全被割掉了鼻子,他們都十分憤慨,都堅決地守護城池,惟恐被燕軍俘虜去。田單又實施反間計說:“我最害怕燕國人挖掘我城外的墳墓,侮辱我的祖宗先人,那可真令人寒心啦!”于是,燕軍在城外將墳墓全部挖掘,將墓中死人拿出來焚燒。即墨的人從城墻上望見那情景,都哭泣流淚,都想出城交戰,其憤怒之氣十倍于前。
田單知道士兵的作戰氣勢很高而可以用了,便親自拿著修建的工具,與士兵一起修筑工事,把自己的妻妾編在軍隊之中,將全部食品發給士兵以犒賞他們。命令披甲的戰士都藏匿起來,派老人、女人、孩子們登上城頭守衛,并派遣使者向燕國聯系投降,燕國軍隊都高興得狂呼起來。田單又在即墨百姓中收集了一千溢金子,命令即墨的富豪之人將金子送給燕軍的將領,并說: “即墨就要投降了,請求你不要搶掠我族人家的妻妾,使我們能安安穩穩。” 燕國將領很高興,便答應了送錢的齊人。從此,燕軍便愈加懈怠。
田單在城中收集到一千多頭牛,給牛做了大紅色的薄絹披衣,并在衣上畫上五彩繽紛的蛟龍紋樣,在牛的角上捆綁上鋒利的兵器,在牛的尾巴上捆扎上灌著油脂的蘆葦桿,點燃蘆葦桿的尖端。在城墻上鑿了幾十個洞穴,夜晚把牛從洞穴中放出去,強壯的兵士五千人跟隨在牛的后邊。牛的尾巴被燒燙了,便瘋狂地沖向燕軍,燕軍在夜間十分吃驚。牛尾上的蘆葦火把,光亮閃耀,燕軍看見牛身都是龍的樣子,牛所觸擊的人都死傷。跟隨在牛后的五千人毫無聲息的攻擊燕軍,而即墨城中的余兵緊跟著搖旗吶喊鼓勁,城頭上的老人婦女兒童都敲擊銅器助威,喊殺聲震動天地。燕軍十分驚駭,大敗而逃。齊國人掃平敵人,殺了燕國的將領騎劫。燕軍一路慌慌張張地逃跑,齊國人追趕敗北逃亡的敵人,追兵所經過的城邑,都脫離燕國而回歸齊國。
田單的兵卒日益增多,乘勝追殲燕軍,而燕軍一天天打敗仗和逃亡,最后退到河上,齊國原被燕軍占領的七十多座城邑全部復歸齊國。于是,田單到莒城迎接齊襄王,進入齊都臨菑執政。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
【鑒賞】 本文記敘了田單巧用計謀,出奇制勝,大破燕軍于即墨,并乘勢恢復了齊國的全過程,歌頌了田單的非凡智慧,及其卓越的歷史功勛。
文章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燕將樂毅伐齊。因齊湣王驕奢殘暴,遭到了齊國人民及其他各國的唾棄,因此,在樂毅率領的五國之兵的打擊下,迅速土崩瓦解,連失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失。為此,齊湣王也被人所殺。齊國百姓紛紛逃亡,田單在安平,令其族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故在由安平逃往即墨的路途中,惟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到即墨,即墨大夫戰死之后,城中軍民均推田單為將軍,以即墨拒燕。這一部分選田單在逃難中斷車軸末、傅鐵籠的一件小事,足見田單智謀過人,為他以后奇計破燕兵設下鋪墊。
第二部分寫田單出奇制勝,大破燕軍于即墨,并乘勝恢復了齊國的過程。田單之“奇”在于: (一) 兩用反間計。當田單得知燕惠王立,而他與樂毅 “有隙”時,便縱使反間計于燕,大造輿論,說樂毅怕誅,以伐齊為名,實乃想在齊稱王。因齊人未服,故緩攻即墨以待其事。燕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取代他。這是第一次反間。第二次反間是說齊人最怕燕軍割被俘齊人的鼻子,也怕燕軍挖城外齊人的祖先墳墓。燕軍聽說后,果照此行事。結果激起齊人對燕軍的憤怒,求戰心切。這是田單深知民心之重要,借此激發齊人對燕軍的仇恨,以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威力。(二) 巧用造神計。他令城中齊人每食必祭其先祖于庭,剩的食渣引來群鳥爭食。再拜一卒為師,稱神師。然后,揚言 “天神下來教我”,田單組織的抗燕隊伍稱為 “神師”。以 “神”來迷惑群眾,堅定大家取勝的自信心。(三) 奇施詐降計。田單鼓舞起士氣之后,又遣使約降于燕,并用重金收買燕將,望他們在即墨投降之后不要搶掠“吾族家妻妾”,讓他們安居。燕軍及燕將皆大喜。田單以此松懈燕軍斗志。(四) 大用火牛計破燕。田單在敵我雙方的士氣一 “消”一 “長”之后,認為破敵條件已成熟,乃大用披五彩龍文絳繒衣之火牛,大破燕兵于即墨,并乘勝追擊,收回齊國喪失的七十余城,迎襄王于莒,入臨菑聽政,恢復齊國。
閔如霖在 《史記評林·引》 中說: “火牛計固奇,然以齊人之怒,燕師之懈,故以此取勝耳。” 確是如此,即墨之戰上下一致,軍民協力,可說是我國古代的一場光輝的人民戰爭。司馬遷具體地寫出了它的各個方面,表現了他重視人民力量的進步歷史觀。文章精于剪裁,節次委曲,緊湊生動,極富傳奇之藝術力。
注釋
①齊諸田疏屬: 齊國王室的遠房親族。因齊王為田姓,故為 “諸田”。②湣王: 即齊湣王,名地,亦作閔王。田齊第五君,在位三十年。臨菑市掾: 臨菑,齊國都城。市掾,管理市政的主吏人員。不見知: 其才干沒被人發現。③樂毅: 趙國中山人,仕于魏,被魏昭王派遣出使燕國,燕昭王厚禮待他,他便留在燕國,被封亞卿。后封為上將軍,率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共伐齊。齊敗,燕封他為昌國君。燕昭王死,惠王立,因中田單反間計,樂毅被逼走趙,趙國封他為望諸君。后來,惠王悔其事,派人去請他返燕,他謝絕。燕國便讓他的兒子承襲昌國君。于是,他便在燕、趙兩國往來。兩國都將他作為客卿。他最后死在趙國。保莒城: 退到莒城自保。莒城是春秋時的莒國,戰國時為齊邑,故城在今山東省莒縣。④安平: 古城名,故城在今山東省臨淄縣東十九里。宗人: 自己近房的族人。傅鐵籠: 用鐵箍箍住車的軸頭。⑤轊: 車輪的軸頭。⑥即墨: 古城邑,故城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⑦淖齒: 戰國時楚人,齊湣王的宰相。⑧待其事: 等待即墨一帶歸附他。⑨騎劫: 燕將。⑩見得: 被俘虜去。(11)版插: 版,筑城墻用的工具;插,掘土用的工具。版插,即建筑用具。(12)乘: 即登。(13)絳繒衣: 大紅色的薄絹做成的披衣。(14)銜枚: 古代行軍時為制止士兵喧嘩而采取的一種辦法。士兵將像筷子一樣的東西橫銜在口中,兩端用細繩結在脖子后面。這樣,士兵彼此不能說話,行進部隊便沒有聲音,有利于急速前進。(15)河上: 當時齊國的北界。
上一篇:《史記·漢武帝塞黃河瓠子決口》鑒賞
下一篇:《儒林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