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鑒賞
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1],晁錯為御史大夫[2],使吏案袁盎受吳王財物[3],抵罪[4],詔赦以為庶人。
吳、楚反[5],聞,晁錯謂丞史曰[6]:“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7]?!必┦吩唬骸笆挛窗l,治之有絕[8]。今兵西鄉[9],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謀[10]?!标隋e猶與未決[11]。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見竇嬰[12],為言吳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對狀[13]。竇嬰人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見。晁錯在前,及盎請辟人賜間[14],錯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吳所以反狀,以錯故,獨急斬錯以謝吳[15],吳兵乃可罷。其語具在“吳事”中[16]。使袁盎為太常[17],竇嬰為大將軍。兩人素相與善。逮吳反,諸陵長者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18],車隨者日數百乘。
【段意】 寫袁盎同晁錯的尖銳矛盾和吳、楚反叛時之殘酷斗爭。袁、晁素不和,晁錯為御史大夫后,曾治袁盎罪使其削官為庶人。吳、楚反叛,晁錯又欲治袁盎知反不報之罪,袁盎卻反告晁錯行削藩之策逼使諸藩反叛,結果晁錯受到誅殺。
注釋
[1]孝景帝:即漢景帝劉啟。劉啟死后,群臣對其所定謚號為孝景皇帝。[2]御史大夫:官名,漢三公職,位僅次于丞相。[3]案:查訊證實。[4]抵罪:按照其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懲罰。[5]吳、楚反:漢景帝前元三年,吳王劉濞因景帝采納晁錯削藩之策,遂聯合楚、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趙六諸侯國,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后被平定,此即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6]丞史;御史大夫府屬官。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記云丞相有兩長史,御史大夫有兩丞,丞史當合而稱之。[7]欲請句:想請求景帝懲治袁盎應該知道吳、楚欲反的陰謀卻為之隱瞞之罪。[8]事未發兩句:吳、楚七國反叛之事尚未發生時,治袁盎之罪可能杜絕其反叛之心。[9]鄉:通“向”。[10]不宜有謀:不應該知道有什么奸謀。[11]猶與:即猶豫。[12]竇嬰:漢景帝母竇太后堂兄子,文帝時任吳相,景帝時為詹事,吳、楚反拜大將軍,封魏其侯。事跡詳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13]口對狀:親口對質吳、楚反因之實狀。[14]辟人賜間:屏退左右之人給予單獨召見。辟,通“避”。[15]謝吳:向吳國道歉。[16]吳事:指《史記》所載《吳王濞列傳》所記吳國之事。[17]太常: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禮樂郊廟社稷等事。[18]諸陵長者:同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為姻族之顯貴。陵,本指帝王之陵墓,此代指高祖等。長者:顯貴者。
上一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盎告歸[1],道逢丞相申屠嘉[2],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袁盎[3].》鑒賞
下一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