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鑒賞
吳王欲使將[1],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袁盎自其為吳相時,(嘗)有從史[2],嘗盜愛盎侍兒[3],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4]。人有告從史,言“君知爾與侍者通”,乃亡歸[5]。袁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賜之,復為從史。及袁盎使吳見守,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6],乃悉以其裝赍置二石醇醪[7],會天寒,士卒饑渴,飲酒醉,西南陬卒皆臥[8],司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9]。”盎弗信,曰:“公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從史盜君侍兒者。”盎乃驚謝曰[10]:“公幸有親[11],吾不足以累公[12]。”司馬曰:“君弟去[13],臣亦且亡,辟吾親[14],君何患!”乃以刀決張[15],道從醉卒(直)隧[直]出[16]。司馬與分背[17],袁盎解節毛懷之[18],杖[19],步行七八里,明,見梁騎[20],騎馳去,遂歸報。
【段意】 寫袁盎使吳逃歸的過程。袁盎使吳,吳王以其不附己欲斬之。幸得袁盎相吳時一從史感懷故恩,以酒灌醉守卒,方使袁盎得以逃歸。
注釋
[1]使將:使其統率吳王的軍隊。[2]從史:漢官名,隨主官辦事而無專職。[3]盜愛盎侍兒:同袁盎的侍婢私通。[4]遇之:對待他。[5]亡歸:逃亡歸家。[6]校尉司馬:校尉之司馬。校尉,武職名。司馬,校尉之屬官。[7]乃悉以句:就以其全部的行裝換了二石美酒。赍置,換取。石,容量單位。醇醪:醇香的美酒。[8]陬:隅,角落。[9]期旦日:等到天明。[10]謝:拒絕。[11]幸有親:幸福地有親老在。[12]不足以累公:不可以連累你。足,可以,值得。[13]弟:只管。[14]辟吾親:藏匿我的親老。辟,通“避”。[15]以刀決張(zhang):用刀割開帳幕。張,通“帳”。[16]道從句:從醉卒之縫隙中揀道逃出。隧:隧道,此指醉卒之間的人縫。[17]分背:分手。[18]節毛:節旄上之牦牛尾。節旄,以桿長八尺之竹,上以牦牛尾飾之,作為使臣執以示信之物。[19]杖:以節桿為杖。[20]梁騎:指守衛睢陽城的梁孝王劉武的騎兵。按:吳、楚七國叛亂后,以梁國為界,不敢越過梁國再向西進兵,故袁盎自吳西逃先遇到梁孝王的騎兵。
上一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鑒賞
下一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1],袁盎為楚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