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蘇秦列傳第九·又說魏襄(惠)王曰[1]:》鑒賞
“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有淮、潁、煮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2],曾無所芻牧[3]。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4],若有三軍之眾。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5],卒有秦患[6],不顧其禍。夫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7],罪無過此者。魏,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藩[8],筑帝宮[9],受冠帶[10],祠春秋[11],臣竊為大王恥之。
“臣聞越王句踐戰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制紂于牧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奮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12],奮擊二十萬[13],廝徒十萬[14],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句踐、武王遠矣,今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實[15],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
“《周書》曰:‘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氂不伐[16],將用斧柯[17]。’前慮不定,后有大患,將奈之何? 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壹意,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18]。”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19],敬以國從。”
【段意】 寫游說魏襄王的說辭。一方面稱贊魏國之強盛,以激起魏王的自信心;一方面又分析連橫政策的危害,以斷絕魏王的妥協后路,最終說服了魏王。
注釋
[1]魏襄王:魏襄王名嗣,公元前318—前296在位。而六國合縱之約在前332年已破裂,故襄王可能是惠王(前369—前319)之誤。[2]廬廡:泛指住宅建筑。數(cu):稠密。[3]芻牧:放牧牛羊。[4]輷輷(honghong)殷殷:形容車馬行進時發出的巨大聲響。輷輷:即“轟轟”。[5]衡人:指主張連橫的人。怵:恐嚇、威逼。[6]卒有秦患:最終使魏國受到秦國的迫害。[7]內劫其主:向內要挾君主。主語指魏國中主張連橫之人。[8]稱東藩:以秦國的東方藩屬自居。[9]筑帝宮:替秦王建離宮,以備其東巡時居住。[10]受冠帶:接受秦國的冠服式樣。泛指接受秦國的文物制度。[11]祠春秋:春秋二季貢奉助秦的祭祀。[12]蒼頭:裹著青色頭巾的士卒。一說為賤卒,一說為敢死軍。[13]奮擊:沖鋒陷陣的精銳部隊。[14]廝徒:負責雜役,如養馬執炊的雜役民伕。[15]效實:表現在實際行動上。[16]豪氂:即“毫厘”。不伐:不除掉。[17]斧柯:大斧。《周書》此四句的意思是對于惡木害草要及早除掉,否則等其蔓延之后再想除掉就要費大力氣了。[18]在大王句:意思是說,如何決定,就在大王的明示了。[19]今主君句:意思是說,現在承您奉趙王之命來指教我。
上一篇:《史記·蘇秦列傳第九·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鑒賞
下一篇:《史記·蘇秦列傳第九·因東說齊宣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