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藺相如完璧歸趙》鑒賞
(節(jié)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①。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②。秦昭王聞之③,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結(jié)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④,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⑤。”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⑥。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⑦。”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⑧。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璧有瑕⑨,請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10),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11)。何者?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12)。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13),禮節(jié)甚倨;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14),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1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16),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17)。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18)。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19)。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20),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臣請就湯鑊(2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2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23)。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譯文】 藺相如是趙國人,他是趙國宦官頭領(lǐng)繆賢的食客。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那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事后,就派人送封信給趙王,說他愿意用十五座城換這塊璧。趙王便與大將廉頗及諸位大臣商議: 想把璧給予秦國吧,秦國的所謂十五城恐怕不可能得到,這是白白受騙; 想不把璧給予秦國吧,恐怕秦兵馬上會來。計策沒有決定下來,想要挑選一個能夠到秦國去回答關(guān)于以城換璧之事的人,也沒能選出。此時,宦官頭領(lǐng)繆賢說: “我的舍人藺相如可以去。” 趙王問: “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繆賢回答說: “我曾經(jīng)犯了罪,私下打算逃亡去燕國。我的舍人相如制止我說: ‘你怎么知道燕王會收留你呢?’ 我說: ‘我曾經(jīng)跟從大王與燕王在國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 ‘愿意結(jié)為朋友。’ 從這知道他會的,所以我打算前往。’ 相如對我說: ‘那時,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而你又得趙王寵信,所以燕王想巴結(jié)于你。然而當(dāng)今,是你從趙國逃亡去燕國,燕國懼怕趙國,看這形勢,燕王不但不敢收留你,而且還將把你捆綁起來送還趙國。你不如解衣露膊,請求服罪就刑,這樣還能僥幸得到赦免。’ 我聽從他的計謀,大王你也幸好赦免了我。我個人認為這人是勇士,而且有智謀,適宜而且可以擔(dān)當(dāng)這差使。” 于是,趙王召見,并問藺相如道: “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換我的璧,是給予他呢? 還是不給?” 相如說: “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不可能不應(yīng)允秦國的要求。” 趙王說: “他取走我的璧,而不給我城,那怎么辦呢?” 相如說: “秦用城請求換璧,如果趙國不允許,是趙國理虧; 趙國將璧給予秦國,而秦國不給予趙國的城,是秦國理虧。比較、衡量這兩種策略,寧愿允許他,讓秦國背上理虧的包袱。” 趙王說: “誰人可以擔(dān)當(dāng)此使命呢?”相如說: “大王必定沒有人選,我愿意捧護此璧,出使到秦國去。如果城劃歸趙國,那璧就留在秦國; 城不劃歸趙國,我請求將璧完好地奉回趙國來。”趙王于是便派遣相如奉璧向西去秦國。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秦王。秦王十分高興,將璧依次傳遞給姬妾和左右的侍臣觀賞,左右群臣都為秦王得璧而歡呼稱賀。藺相如看秦王的神情是沒有償還給趙國十五城的意思,便走上前說: “此璧上有小斑點,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便把璧交給相如。相如因而拿了璧,退幾步站立,將身子靠在庭柱上,憤怒得頭發(fā)豎立而像要沖開頭上戴的帽子,對秦王說: “你大王想得到這塊璧,就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把所有的群臣都召集起來商議,大家都說:‘秦國很貪婪,依仗他的國力強大而用空話來索取和氏璧,所謂的償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 商議結(jié)果是: 不把璧給予秦國。我認為一般的朋友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一個泱泱大國呢! 況且以一塊璧的緣故,去傷害強秦的感情,這樣不好。于是,趙王便齋戒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一連五天,才派我捧璧拜送國書到秦庭。這是為什么呢? 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敬仰之故。而今我到了,你大王在一般的觀臺接見,這禮節(jié)已實屬傲慢不遜的了; 而得了璧,便將璧傳給美人觀看以此戲弄我。我看你大王是沒有償還趙王城邑的意思,所以我又將璧收回。你若必定要逼迫我,那今天我的頭與璧就一起碰碎在這庭柱上了。”相如手捧著璧,用眼斜視著庭柱,像要撞擊在柱上的樣子。秦王害怕他擊破璧,便起來稱謝自己的不是,堅持請求相如別這樣做,還召喚有司來查看地圖,指出,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城給予趙國。相如料想秦王是故意裝作要把城償還給趙國,而實際上是不可能得到的。便對秦王說: “和氏璧,是天下所共有的傳世寶物,趙王害怕秦國,不敢不獻給秦國。趙王送璧的時侯,齋戒了五天。而今大王你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并在廷中設(shè)置九賓之禮,我才敢獻上璧。”秦王料想道,最終不可能從相如手中強行奪取此璧,只好答應(yīng)齋戒五日,款留相如入住廣成客舍。相如料想,秦王雖然齋戒,而決計要違背約定不會償還城邑。于是,便派遣他的跟從者改換服裝,把璧藏在懷中,從小路逃走,送璧還趙。
秦王齋五天之后,便在廷中設(shè)置九賓之禮,召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一到,就對秦王說: “秦國從繆公以來至今,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君王,從沒有過堅定明確的遵守約定信用的人,我確實害怕被大王你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我叫人把璧拿回去了,現(xiàn)已到達趙國了。況且,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你派遣一小小使臣到趙國,趙國便立即捧著璧來獻。如今以你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城給予趙國,趙國哪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你呢! 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行是應(yīng)當(dāng)被殺,我請求受烹。希望大王與你的大臣們仔細商量。” 秦王與其大臣們相互對視而發(fā)出驚異的叫聲。秦王的左右想要拉相如去烹。秦王就說: “如今殺了相如,終究不能得到璧,而且還斷絕了秦、趙的友好。倒不如趁此機會厚道的款待他,使他回歸趙國,趙王哪能因為一塊璧的緣故,來欺騙秦國呢!” 于是,秦王在秦廷以大禮廷見相如。大禮完后,送相如歸趙國。
藺相如回歸趙國,趙王認為相如是個有才干的稱職大夫,出使諸侯國能不玷辱他所奉的使命,于是,趙王授予相如上大夫的官職。秦國不肯割城給予趙國,趙國也終究不把和氏璧給予秦國。
【鑒賞】 本文節(jié)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是該“傳” 中的重要片斷,它記載了藺相如“使不辱于諸侯”,挫敗秦王“以空言求璧” 的陰謀,最后“歸璧于趙” 的一段史實,歌頌了藺相如的英勇、機智和不惜以生命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貪婪、鄙陋、恃強凌弱的霸道行徑。
文章先寫藺相如奉璧入秦的緣由,后寫藺相如入秦后保璧的斗爭,以及巧妙地 “完璧歸趙”。
開始,文章寫趙得和氏璧,秦假意以十五城易璧; 次言趙君臣謀,予與勿予,難以定奪; 尋找可以使秦的人,也未得; 再言宦者令繆賢推薦相如; 相如出場,權(quán)衡利弊,當(dāng)機立斷,主張“寧許以負秦曲”,并自告奮勇,奉璧入秦。
接著,文章寫相如入秦后的斗爭。第一場與秦王輕狂無禮之斗。相如入秦后,秦王傲慢輕狂,見相如于章臺,傳璧于姬妾美人,無意償趙城。相如見狀,假言璧有瑕斑,復(fù)取其璧,怒斥秦王失禮失信,以空言求璧,并持璧睨柱,欲與和氏璧同歸于盡; 秦王怕相如毀璧,一改倨傲之態(tài),請求相如勿毀,并致歉意。第二場寫藺相如保璧。相如言璧之寶貴,要秦王像趙王一樣,“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方可獻璧; 五日后,相如在秦廷指斥秦國言而無信,恃強凌弱,申明歸璧于趙的理由,并指出秦王兩條路: 一是先割十五城予趙,趙予秦璧;一是誅殺相如,終不能得璧。理直氣壯,氣盛言宜,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秦國君臣面對臨死不懼、智勇過人的藺相如,無可奈何,只有 “相視而嘻”,最后不得不禮待相如,“畢禮而歸之”。
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將藺相如的智、勇與 “使不辱于諸侯” 的愛國精神與秦王的貪婪、恃強凌弱的霸道行徑進行對比,雙方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秦王的性格越突出,相如的性格越鮮明; 相如的形象越高大,秦王的形象越鄙陋。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緊張曲折,矛盾沖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隨矛盾的激化愈益栩栩如生,主題思想也步步深化。語言和行動描寫也很突出,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的行為刻畫與兩次指斥秦王的個性化的語言,使人如聞其聲,見人知性,有力地豐滿了藺相如的形象;秦王“大喜”、“恐其破璧”、“辭謝,固請”、“與群臣相視而嘻”,雖寥寥數(shù)筆,已使秦王的貪婪、色厲內(nèi)荏的性格,躍然紙上。
注釋
①宦者令:宦官的頭領(lǐng)。舍人: 在貴族門下任事的食客。②和氏璧: 由楚人和氏所得的玉璞中打理出的玉璧。據(jù) 《韓非子·和氏》 載云: “楚人和氏得玉璞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獻之于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 ‘和氏璧’。” ③秦昭王: 名則,秦始皇的曾祖,是大規(guī)模地侵削六國,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基礎(chǔ)的人物。④肉袒: 解開衣服露著臂膊。斧質(zhì): 刀斧和砧板,腰斬的刑具。⑤宜可使: 適宜而可以派藺相如出使秦國。⑥曲: 理曲。⑦均: 比較、衡量。寧許以負秦曲: 寧可答應(yīng)而讓秦國把理曲的包袱背起來⑧章臺: 離開秦國宮廷的一處臺觀的名稱。故址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南隅。奏: 進獻。⑨瑕 (xia): 白璧上的小斑點亦即缺陷。⑩逆: 不順從,故意傷害。(11)拜送書于庭: 趙王在朝廷上 “拜送” 書信給秦。(12)嚴: 尊重。修: 奉行、表示。(13)列觀: 一般的臺觀。在其地會見諸侯使者,有輕視其來使國之意。(14)睨 (ni): 斜視、瞥視。(15)有司案圖: 有司,負責(zé)管理版圖的官吏。案圖,查看地圖。(16)設(shè)九賓于廷: 在朝廷上設(shè)立九個儐相,依次地傳呼使者上殿。即在朝廷設(shè)大禮。(17)廣成傳舍: 廣成,傳舍名。傳即傳舍,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賓館。(18)堅明: 即堅定明確地遵守。(19)間: 間行、潛行。(20)一介之使: 一個做使臣的。言及使者身份之低,亦指使用禮數(shù)之簡。(21)湯鑊: 古代使用的一種酷刑,即在燒開的油鍋中烹人。(22)嘻: 驚怪之聲。(23)上大夫: 爵位名,是大夫中的最高一級,次于卿。
上一篇:《史記·范睢相秦》鑒賞
下一篇:《史記·項羽初起吳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