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舞蹈·《牧神午后》
現代芭蕾的名作。編舞: 尼京斯基,作曲:德彪西,舞美: 巴克斯特。德彪西的曲子,尼京斯基的編舞,都是根據法國著名象征派詩人馬拉美的同名田園詩創作。1912年5月29日晚在法國巴黎夏特萊劇院由佳吉列夫的俄國芭蕾舞團首演,尼京斯基飾牧神。尼京斯基的這個作品是通過一個希臘故事來描寫情感和性本能的最初覺醒。在仲夏的一個下午,站在山坡上和牧神突然發現有七位仙女在不遠外的池塘里沐浴,他為了看個究竟,便向她們飛去,仙女們驚散了。只有小妹妹留了下來,接受牧神的愛戀,最后她也逃走了。牧神拾起她遺落的披肩,萬般懷戀的回到山坡。這個作品體現了尼京斯基的藝術觀。他已經不滿足于古典芭蕾的動作體系,因此在該舞中,他用了一些直線和帶棱角的動作,他這樣做是為了開拓和解放人體動作,以此證明任何人體動作都具有完美的表現力,在這里尼京斯基在芭蕾史上第一次有意識地運用了停頓,他認為動作的停頓有時遠比運動本身更能加強感情的傳遞效果,《牧神舞后》首演時由于劇中露骨的性感成分,遭到保守派的觀眾強烈反對,因而停演。1935年,現代芭蕾的代現人物羅賓斯又編排了《牧神午后》。而且獲得很大成功。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坎寧漢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春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