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悼子徙治霍[1]。》鑒賞
生魏絳。
魏絳事晉悼公[2]。悼公三年,會諸侯[3]。悼公弟楊干亂行[4],魏絳僇辱楊干[5]。悼公怒曰:“合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或說悼公[6],悼公止。卒任魏絳政[7],使和戎、翟[8],戎、翟親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9],戎、翟和,子之力也。”賜之樂[10],三讓[11],然后受之。徙治安邑。魏絳卒,謚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獻子[12]。
獻子事晉昭公[13]。昭公卒而六卿強[14],公室卑[15]。
晉頃公之十二年[16],韓宣子老[17],魏獻子為國政[18]。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19],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20]。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范獻子并為晉卿[21]。
其后十四歲而孔子相魯[22]。后四歲,趙簡子以晉陽之亂也[23],而與韓、魏共攻范、中行氏。
魏獻子生魏侈。魏侈與趙鞅共攻范、中行氏。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24],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25],分其地。
【段意】 繼寫魏之祖先在春秋后期的發展。下分六層:其一,魏悼子遷治所于霍,生子魏絳。其二,魏絳事晉悼公,先因楊干事險遭殺害,后因九合諸侯,與戎、翟和好有功而受重用。魏絳生子魏贏,魏贏生子魏獻子。其三,魏獻子事晉昭公,晉昭公卒而六卿強大,公室卑微。其四,晉頃公十二年,魏獻子執政。六卿擴大勢力,魏獻子與趙簡子等同任晉卿。其五,六卿中的韓、趙、魏三氏進攻范氏與中行氏。魏獻子生魏侈。魏侈與趙氏進攻范氏與中行氏。其六,魏侈之孫魏桓子,與韓氏、趙氏攻滅知氏,盡分其地。
注釋
[1]徙治霍:遷徙治所于霍。[2]晉悼公:前572—前558年在位。[3]會諸侯:晉悼公與諸侯會盟于雞澤。事詳《左傳·襄公三年》。[4]楊干亂行(hang):會諸侯要檢閱軍隊,楊干在盟會上擾亂軍隊行列。 [5]僇(lù)辱楊干:侮辱楊干。 據《左傳》載,魏絳殺了楊干的仆從,以示懲處,實際上是羞辱了楊干。[6]說(shui):勸說。[7]卒:終于。政:主政。[8]戎、翟:古代對西北各族的泛稱。翟,通“狄”。[9]九合諸侯:晉悼公五年會諸侯于戚,此其一;又會于城隸,救陳,二;七年會于鄢,三;八年會于邢丘,四;九年會于戲,五;十年會于相,六;又戍鄭虎牢,七;十一年同盟于毫城北,八;又會于蕭魚,九。[10]樂:樂器。[11]三:泛指多數。[12]魏獻子:名荼,謚獻子。[13]晉昭公:前531—前526年在位。[14]六卿:指范氏、中行氏、知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大家族,世代為晉卿,故稱。[15]公室:諸侯的家族,也指諸侯的法權。卑:衰弱。[16]晉頃公:前525—前512年在位。[17]韓宣子:韓起,謚宣子。老:告老;退休。[18]為國政:執掌國政。[19]宗室:同一祖宗的貴族。此指晉國國君的宗族。祁氏、羊舌氏:祁盈、楊食我,二人均以公族為大夫。相惡(wu):互相憎恨,詆毀。[20]大夫:當時縣長稱大夫。[21]趙簡子:趙鞅。中行(hang)文子:荀寅。范獻子:范吉射。[22]相魯:做魯國的相國。[23]以:因。晉陽之亂:前497年,中行氏、范氏圍攻趙簡子,趙氏退保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后中行氏、范氏失敗,故稱。詳《趙世家》。[24]魏桓子:魏駒。[25]韓康子:韓虔,晉大夫。趙襄子:趙無恤,晉大夫。知(zhi)伯:即荀瑤,晉大夫。起初,知伯向韓、趙、魏索地,獨趙襄子不與,知伯率韓、魏伐趙,圍趙襄子于晉陽。后來,趙與韓、魏合謀滅知伯。事在前453年。
上一篇:《史記·孔子夾谷揚道義》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文侯受子夏經藝[1],客段干木[2],過其閭[3],未嘗不軾也[4].》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