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夾谷揚道義》鑒賞
(節自 《孔子世家》)
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①。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②。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犁鉏言于景公曰: “魯用孔丘,其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于夾谷③。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孔子攝相事,曰: “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④。”定公曰: “諾!” 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
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⑤。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⑥: “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 “諾!” 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⑦,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 “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⑧。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傾,齊有司趨而進曰: “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 “諾!” 優倡侏儒⑨,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 “匹夫而熒惑諸侯者⑩,罪當誅,請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11)。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 “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 有司進對曰: “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實。” 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12),以謝過。
【譯文】 魯定公用孔子做中都的宰官。只一年,各處的官吏都按照孔子的律條來治理百姓,國家大治。孔子便由中都宰升任為司空,又由司空升任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天,齊國與魯國講和。這年夏天,齊國的大夫犁鉏對齊景公說: “魯國用了孔丘,魯國的發展勢頭很好,對齊必定是有危險的。” 于是,齊派人出使魯國,告訴魯國舉辦和好的盟會,盟會地點定在夾谷。魯定公將一輛馬車裝飾得很好,擬坐車赴會。此時,孔子恰逢執掌宰相事,便說: “我聽說有文事時,必定要有武力準備; 有武事時,必定要有文的準備。從前,諸侯走出自己的疆界,必定要帶全文武官員跟從。請你帶上左右司馬一同去。” 定公說:“好的!” 于是,魯定公帶了左右司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
在夾谷設起了壇位,壘筑了土臺階三級。兩國君主在此舉行簡略的相見之禮,作了一個揖,謙讓著登上臺階。相見之禮舉行完畢,齊國的司儀官跑向前說: “請奏四方之樂。” 景公說: “好!” 于是,表演者手執各種旗子、兵器舞起來,擊鼓吶喊聲四起。孔子便跑上去,沿土階拾級而上,不登完最后一級,站在兩位君主的下面,將衣袖一揮,說道: “我們兩國君主是為和好而會盟的,這蠻夷之地的舞樂,怎么可以用在這樣的場合呢?請有司命他們出去。” 有司叫他們退下,他們卻不肯。孔子則直視左邊的晏子和右邊的齊景公。景公心里很難為情,便指令舞樂隊伍退去。
過了一會兒,齊國的有司又跑進來說: “請奏宮中的樂曲。” 景公說: “可以!” 于是,許多戲子矮人前來演戲。孔子便跑過去,沿土階拾級而上,不登完最后一級,又站在兩位君主的下面,說: “一些無學識、無智謀的人而竟敢誘惑諸侯,罪該當斬,請有司斬了他吧!” 有司立加刑法,那些人的手腳便各在一處。景公看見孔子這樣嚴謹,懼怕得臉色大變,深知自己的道義不及魯國。歸國后更加惶恐,便對他的臣子們說: “魯國用君子的道義輔助他的君王,而你們只用蠻夷的道義來教我,使我得罪魯君,這事怎么辦呢?” 有司走向前,對他說: “君子有了過錯,就用實在的東西來謝罪; 小人有了過錯,就用虛的方式(文章) 來謝罪。你若心中不安,便要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去謝罪了。” 于是,齊侯便把從前向魯國所奪之地——鄆、汶陽、龜陰之地通通歸還,用以謝罪。
【鑒賞】 本文記敘了孔子在夾谷魯、齊的盟會上,高揚儒家的禮義之道,從而使齊景公領悟到一國的君主須以禮義治天下,方能使國強民富。
文章先從孔子任中都宰寫起。他任職一年,魯國各地的官員都按照他制定的律條來治理,魯國大治。于是,他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大司寇。齊國眼見魯國強盛,感到對它有威脅,于是約定魯定公在夾谷結盟。這是事件的緣起,也是對孔子在夾谷揚道義設置的鋪墊。
接著,文章寫孔子在夾谷揚道義之舉。一是齊國的有司 (司儀) 命奏四方之樂,以示慶賀。但歌舞的內容卻是充滿打殺氣氛的蠻夷之舞。于是,孔子直言進行批評,認為魯、齊是為和好而會盟,這種充滿打殺之舞與會盟的主旨不合,應當撤去。二是齊國有司請演奏齊國的宮中樂曲。結果,演奏者都是些形象粗鄙的戲子和矮人。孔子又一次直言進行批評,認為在這種會盟的莊嚴場合,不應該讓這些無學識、無智謀的粗鄙之人來誘惑諸侯,其罪當誅,并請有司執行。
最后,文章寫孔子的嚴于禮法之行為,使齊景公懼怕而省悟,認識到齊國行夷狄之道與魯國行君子之道有很大的差距,并以退還原來所占魯國之鄆、汶陽、龜陰之地的行動來向魯國賠罪。從效果上來反證孔子高張道義的影響。
全文以孔子揚儒家道義為中心,從側面、正面、反面表現其治國安邦的才能及其影響,語言簡潔,形象鮮明,孔子的 “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 的行動,充分表現了他有勇有謀,頗有禮數的風度,這使人對孔子有更為全面的認識,他不僅是一個儒家學說的創始者,而且是一位頗有治國才能的政治家。
注釋
①中都宰: 中都,地名,春秋時魯國之城邑,在今山東省汶上縣。意為魯定公用孔子做中都的宰官。則: 法則、律條。②司空: 官名,執掌水土之事。大司寇: 官名,執掌刑罰。古代六卿之一。③夾谷: 古地名,在今山東省萊蕪市境內。④司馬: 官名,執掌軍旅之事。⑤會遇之禮: 簡略之禮。⑥有司: 有關官員、部門。⑦旍旄 (mao)羽(fu): 旍, 旗干頂上用彩色羽毛做裝飾的旗子; 旄, 在旗干頭上用牦牛尾做裝飾的旗子; 羽,動物的羽毛。均為表演者手中所拿的道具。袚,用樹葉或野草做的披風,此為表演者的服飾。矛戟劍撥 (fa): 表演者手中所拿的各種兵器。⑧晏子: 齊人,名嬰,字平仲。齊景公時為相國。能言善辯,生活儉樸,據載“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狐裘三十年”,盡忠補過,名顯諸侯。⑨優倡: 扮演雜戲的人。侏儒: 十分矮小的人。⑩熒惑: 為經營而惑亂 (誘惑)。(11)異處: 不同的地方。(12)鄆: 地名,春秋時魯國之地,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汶陽: 地名,春秋時魯國之地,在今山東省寧陽縣北。龜陰: 地名,春秋時魯國之地,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北。
上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畢公高之后也.》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悼子徙治霍[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