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畢公高之后也。》鑒賞
畢公高與周同姓[1]。武王之伐紂[2],而高封于畢[3],于是為畢姓。其后絕封[4],為庶人[5],或在中國[6],或在夷狄[7]。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8]。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御[9],畢萬為右[10],以伐霍、耿、魏[11],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12]。卜偃曰[13]:“畢萬之后必大矣[14]。萬,滿數也[15];魏[16],大名也。以是始賞[17],天開之矣[18]。天子曰兆民[19],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20],以從滿數[21],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22],遇“屯”之“比”[23]。辛廖占之[24],曰:“吉。屯固比入[25],吉孰大焉[26]?其必蕃昌[27]。”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28],晉亂。
而畢萬之世彌大[29],從其國名為魏氏。生武子[30]。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31]。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32]。十九年反[33],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后封[34],列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
【段意】 寫魏之祖先的來歷。下分三層:其一,魏之祖先乃姬高的后代。武王伐紂后,姬高封于畢,始姓畢。春秋時,其后代子孫中有畢萬者,事晉獻公。其二,晉獻公滅魏,畢萬封于魏,任大夫。占卜所得,其后代必定發達昌盛。其三,晉獻公卒,其子爭位。畢萬按封邑而始姓魏。生子魏武子,事晉公子重耳。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魏武子承襲魏氏的后代受封,列為大夫,治于魏,生子悼子。
注釋
[1]同姓:都姓姬。據《左傳》謂畢、原、豐、郇為周文王之子,與《史記》說法不同。[2]武王之伐紂:周武王姬發討伐商代末君紂王。[3]畢:古國名,在今陜西西安、咸陽北。[4]絕封:斷絕封爵。[5]庶人:平民。[6]或:有的。中國:指中原地區。[7]夷狄:東夷與北狄,是古代對東、北兩方各民族的泛稱。[8]晉獻公:前676—前651年在位。[9]趙夙(su):晉大夫。御:駕駛車馬。[10]右:右衛。古代車戰時,主帥居中,御者居左,衛者居右。[11]霍、耿:古國名。霍在今山西霍縣西南,耿在今山西河津南。[12]為大夫:都任命為大夫。[13]卜偃:晉掌卜大夫郭偃。[14]大:昌盛。[15]滿數:盈滿之數。[16]魏:通“巍”,高大。故云魏為大名。[17]以是始賞:拿這個開始封賞。[18]天開之矣:是天意要替他開拓基業了。[19]曰兆民:指統治百萬人民。[20]今命之大:現在命名有“大”意。[21]以從滿數:以就盈滿之數。[22]卜事晉:占卜到晉國做官的吉兇。[23]遇“屯(zhun)”之“比”:得到屯卦變為比卦。屯,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坎上。比,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24]辛廖:周大夫。[25]屯固比入:屯卦卦象有堅固之義,(則寵祿不變);比卦卦象有進入之義,(則君臣情意相結)。 [26]吉孰大焉:吉利哪有比這更大的? [27]蕃昌:繁衍昌盛。[28]四子:指奚齊、卓子、夷吾(后為晉惠公)、重耳(后為晉文公)。爭更立:相爭更迭即位。[29]世:子孫。[30]武子:魏犨(chou),謚武子。[31]諸子:諸兒。[32]亡:逃。[33]反:通“返”。此句按事在二十二年。[34]襲魏氏之后封:繼承魏家的后代受封。
上一篇:《史記·陳杞世家第六》鑒賞
下一篇:《史記·孔子夾谷揚道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