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鶴圖
清·沈銓作
絹本設色
縱一六七.八厘米
橫八一.一厘米
藏四川省博物館
畫家沈銓這類描繪松鶴的作品,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題材。
畫面構圖簡單:兩只丹頂仙鶴,一只引頸長唳,一只低頭覓食,仙鶴旁邊是一棵樹皮斑駁的老松樹,但枝葉依然茂盛,富有生命力;松樹周邊還有盛開斗艷的梅花,翠綠的雙鉤竹葉,潺潺的溪流和嶙峋堅硬的巖石,將這些自然界的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東西聚攏在同一畫面中,畫家想要表達什么含義呢?畫幅左邊沿的一段題記作了解釋:“奉祝福翁老年先生六十榮壽”,原來是為了一位過六十歲生日的老者而畫。作于“乾隆己卯小春”,為乾隆二十四年(1759)。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松樹和仙鶴都是長壽的象征,所以此類畫幅大都是作為向“壽星”祝賀生日時的禮品而畫的。曾經有一位動物學家,專門為文,講述鶴類的生活習性,說它們雖然是候鳥,需要飛行遷徙,但是在陸地上主要的生活環境是“濕地”(即水草食物豐沛的沼澤地)。仙鶴從來不在松樹上棲息。很顯然畫家將松樹和仙鶴“拉”在一起,畫在同一個畫面內,并非是“寫實”的手法(雖然繪畫風格可以是十分“寫實”的),這類作品,體現和反映的不是生物界的自然狀態,而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狀態。所以從嚴格而非繪畫技法的意義上來講,這幅作品同樣也是屬于“寫意”畫。
松鶴圖
此畫的作者沈銓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以工整華麗的花鳥翎毛走獸畫馳名畫壇,畫名甚至遠播海外,連日本人都十分熟悉和喜歡沈銓的作品。雍正九年(1731)二月沈銓攜弟子鄭培、高鈞、高乾等人,東渡日本,在長崎住了三年。在日本期間沈銓畫了大量作品,日本人很喜歡他細膩的筆觸以及華美的色彩,很多人爭相購藏,替沈銓擔當翻譯的日本人熊代繡江耳濡目染,后來就跟隨沈銓學畫。還有一位日本僧人畫家鶴亭將沈銓的畫風傳到京都、大阪等地,一時間沈銓的畫風風靡東瀛,影響了一部分日本繪畫的面貌,有人將這部分受沈銓畫風影響的畫家們稱之為“長崎畫派”或“南蘋畫派”(沈銓號南蘋)。有“畫伯”(在日本,“畫伯”乃大師級尊稱)之稱的日本畫家圓山應舉極為推崇沈銓的畫藝,稱他為“舶來畫家第一”。沈銓回國后,仍然不斷有日本人來求他的畫作。沈銓的卒年不可確考,見于其最晚署款的作品為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時年“八十有四”,卒年當在此之后。沈銓可謂是一位長壽的畫家,對于中國和日本的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上一篇:《金谷園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南天雁影冊》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