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古公遷岐》鑒賞
(節自 《周本紀》)
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①,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②,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 “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 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乃與私屬遂去豳③。
渡漆沮、梁山、止於岐下④。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⑤。作五官、有司⑥。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譯文】 古公亶父恢復和繼承后稷、公劉的事業,廣積德,多行義,全國的百姓都感戴他。這時,戎狄薰育來攻伐,想奪取財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財物給他。不久,又來攻伐,想奪取土地和百姓。百姓個個怒氣沖沖,要與他們開戰。古公對百姓說: “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謀利益的?,F在,戎狄來攻伐是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歸我和歸他,有什么分別呢? 你們為我而和他們開戰,便要殺死許多人的父子,以此來讓我做一國之君,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 于是,他帶著自己的家人和親隨離開豳這個地方。
渡過漆沮二水,走過梁山,一直到了岐山之下才住下來。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攜幼又跟隨歸附他于岐山之下。其他國的人,聽說古公有仁義,也多來歸附。于是,古公果斷改革戎狄的風俗,修筑起城郭房屋,讓他們一村一村分別居住,又設置各有其責的五個官職來進行管理,百姓都生活得很快樂,載歌載舞來頌揚他的功德。
【鑒賞】 本文介紹了周族領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遷岐的原因及遷岐后的仁德之舉。周族的先祖公劉由邰遷于豳,古公亶父繼承其先祖事業,積德行義。但戎狄一再來侵犯,他不愿“殺人父子而君之”,故毅然離開豳地。古公的“有民立君,將以利之”,充分表現了他“以民為本” 的“民本”思想。
接著,文章寫古公到岐山之后,豳地百姓感他的仁德,又跟隨復歸于他;其他國的百姓,“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于是,古公改戎狄之俗,修城建村,設五官有司,安置和管理百姓。民樂而頌其德。
文章以古公的話突出他的仁義善德和 “民本” 思想,因而他能得民心,順民意,促使周族的興旺發達。
注釋
①古公亶父: 公劉之九代孫,公叔祖類之子,即周太王,周文王之祖父。②薰育: 古代種族名,即獯鬻。③豳 (bin): 古地名,在今陜西彬縣一帶。周族后稷的曾孫公劉由邰遷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遷于岐。④漆沮: 見《周室之興》 注釋。梁山:山名,在今陜西乾縣西北。岐下: 即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西北。⑤邑別居之:邑即村落,別即分別。全句意為分別村落而居住。⑥五官: 即五個官職。有司: 司即職責。設官分職,各有其責。
上一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鑒賞
下一篇:《史記·律書第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