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恒衛(wèi)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dá)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絲。浮于汶,達(dá)于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51〕。淮夷珠暨魚〔52〕,厥篚玄纖縞〔53〕。浮于淮泗,達(dá)于河。
淮海惟揚州〔54〕:彭蠡〔55〕既豬,陽鳥〔56〕攸居。三江既入〔57〕,震澤厎定〔58〕。筿既敷〔59〕,厥草惟夭〔60〕,厥木惟喬〔61〕。厥土惟涂泥〔62〕。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63〕。厥貢惟金三品〔64〕,瑤、琨、筿、、齒、革、羽、毛惟木〔65〕。島夷卉服〔66〕。厥篚織貝〔67〕,厥包〔68〕桔柚,錫貢〔69〕。沿于江、海,達(dá)于淮泗。
荊及衡陽惟荊州〔70〕:江漢朝宗〔71〕于海,九江孔殷〔72〕,沱潛既道〔73〕,云土夢作乂〔74〕。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75〕,礪砥砮丹,惟箘簵楛〔76〕,三邦厎貢厥名〔77〕。包匭菁茅〔78〕,厥篚玄璣組〔79〕,九江納錫大龜〔80〕。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81〕,至于南河〔82〕。
……
九州攸同:四隩〔83〕既宅,九山刊旅〔84〕,九川滌源〔85〕,九澤既陂〔86〕,四海〔87〕會同。六府〔88〕孔修,庶土交正〔89〕,厎慎財賦〔90〕,咸則三壤成賦〔91〕。中邦錫土姓〔92〕,祗臺德先〔93〕,不距〔94〕朕行。
五百里甸服〔95〕。百里賦納總〔96〕,二百里納铚〔97〕,三百里納秸服〔98〕,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99〕。百里采〔100〕,二百里男邦〔101〕,三百里諸侯〔102〕。五百里綏服〔103〕。三百里揆文教〔104〕,二百里奮武衛(wèi)〔105〕。五百里要服〔106〕。三百里夷〔107〕,二百里蔡〔108〕。五百里荒服〔109〕。三百里蠻〔110〕,二百里流〔111〕。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112〕。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注釋〕 敷:分布、劃分。 刊:砍、削、刻。 奠:定。用高山大川做標(biāo)記劃定九州區(qū)域。 冀州:古九州之一。 既:先、已經(jīng)。載:通“事”,從事,指治水工程。壺口:山名,在今山西吉縣西南。 梁:山名,在今陜西韓城縣西。岐:山名,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 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帶,汾水上游。 岳陽:地區(qū)名。指太岳山(今山西霍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 覃懷:地名,在今河南武陟、沁陽一帶。厎(zhǐ)績:獲得功績。 衡:同橫。漳:漳水,在覃懷以北。橫漳,即漳水橫流入河處。 白壤:洪水退后,地表呈白色,或為鹽堿所致,故稱白壤。 賦:賦稅。上上:禹把賦稅等級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為第一等。錯:交錯,指或出一等賦稅,或出二等,視收成情況交錯征收。 中中:第五等,可見白壤并不很肥沃,其土質(zhì)屬中等。 恒:水名,即今河北曲陽縣北橫河。衛(wèi):水名,源于河北靈壽縣東北,南流與滹沱河匯合。從:順。指恒、衛(wèi)二水治理好后順流入海。 大陸:澤名,在今河北鉅鹿縣西北。作:耕作。 島夷:住在東方海島上的民族。皮服:用獸皮縫制服飾。島民以此作貢物。 夾:接近。右:右側(cè)。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撫寧、昌黎二縣界。 濟:濟水,分黃河南北兩部分,源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漢代由武陟入黃河,又由黃河分流入山東,經(jīng)利津入海。兗州:在今河北、山東間。 九河:九言多數(shù),九河不一定確指九條河,而是黃河下游許多岔流的總稱。道:開通。 雷夏:湖泊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澭(yōng):黃河支流,在菏澤與沮水會合入雷夏湖。沮(jū):澭水支流。 桑土:適宜桑樹生長的土質(zhì)。蠶:養(yǎng)蠶。 降丘:從丘陵高地上搬下來。宅土:安居在平地上。 墳:膏肥。 繇(yóu):繁茂,茂盛。 條:修長。 貞:與九同,即下下,第九等。 作:耕種。載:年。同:與另八州相同。 篚(fěi):盛物的竹器。織文:帶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 浮:漂浮于水上,即乘船由水運而來。漯(tà):水名,黃河支流。古漯河自河南浚縣與黃河分流,至山東朝城折向東北,由高宛縣入海。 海:渤海。岱:泰山。青州:渤海與泰山之間地區(qū),即山東半島。 嵎(yú)夷:地名,傳說為東海中日出之地。略:簡易。嵎夷僻遠(yuǎn),故治之疏略。 濰:濰水。源于山東五蓮縣西南箕屋山,流經(jīng)諸城、高密、安丘、濰縣、昌邑入萊州灣。淄:水名,源于山東萊蕪縣東北,北流經(jīng)博山、臨淄、廣饒,匯入小清河,入萊州灣。道:疏通。 斥:斥鹵,鹽堿地。 (chī):細(xì)葛布。 錯:錯雜。 畎(quǎn):山谷。枲(xǐ):一種大麻,其莖皮可作麻布原料,不結(jié)實。鉛:指錫。怪石:怪異的石頭,如玉石之類。 萊夷:古萊州、登州一帶居住的民族。夷:中原人稱邊遠(yuǎn)的東方人為夷。作牧:從事放牧。 (yǎn):柞樹,其葉可飼蠶。 汶:水名,源出今山東萊蕪縣北,西南流,古時入濟,今入運河。 海:黃海。淮:淮河。徐州:東至黃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河之間一帶為徐州。其區(qū)域相當(dāng)于今之江蘇、安徽北部,山東南部。 沂(yí):水名,源于山東沂水縣東北,南流經(jīng)臨沂入蘇北。乂(yì):治理、安定。 蒙:山名,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南。羽:山名,有兩處,一在山東郯城東北,一在山東蓬萊東南,相傳皆為舜殺禹父鯀處。藝:種植。 大野:巨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豬:通潴,水匯聚之處。 東原:地名,今山東東平縣一帶,汶水、濟水之間。厎平:得到平治。 赤埴:紅色黏性土壤。 漸包:包又作“苞”,繁茂生長。漸包即逐漸繁茂地生長。 土五色:青黃赤白黑五色土壤。貢獻(xiàn)給天子,作為分封諸侯時的象征社稷之物。 夏:大。翟:雉、野雞,雄性尾羽彩色,可用于旗上飾物和舞蹈者所持。全句意謂:羽山谷中有大山雞。 嶧(yì):山名,又名鄒山、邾嶧山或鄒嶧山,在今山東鄒城市東城。陽:山之南坡向陽處。孤桐:長于空曠處的桐樹,木質(zhì)好,可用于制好琴。 〔51〕 泗:水名,源出今山東泗水縣,南流由江蘇清河縣入淮。浮磬:石在水邊,半淹半露如浮于水,此石作磬聲佳,故稱浮磬。 〔52〕 淮夷:居住在淮河下游的少數(shù)民族。(bīn)珠:為能產(chǎn)珠的貝類,珠即是這種貝類產(chǎn)的珠。 〔53〕 玄:黑色。纖:細(xì)綢。縞:白絹。全句意謂,用竹筐裝著黑色的細(xì)綢和白絹。 〔54〕 淮海:淮河、黃海。揚州:北至淮河,東南至黃海之間地域為揚州,相當(dāng)于今江蘇、安徽南部及江西東部地區(qū)。 〔55〕 彭蠡(lǐ):澤名,即今鄱陽湖。 〔56〕 陽鳥:鴻雁之類的鳥。一說認(rèn)為鳥或為島之誤,陽島指揚州沿海諸島。 〔57〕 三江:長江下游的松江、婁江、東江三支流;或以三為“多”,即多條河流。入:流入海。 〔58〕 震澤:即今江浙之間的太湖。厎定:治理獲得成功。 〔59〕 筿(xiǎo):小竹。(dàng):大竹。敷:分布。 〔60〕 夭(yāo):草木茂盛貌。 〔61〕 喬:高大。 〔62〕 涂泥:土壤潮濕。 〔63〕 下上上錯:下上為第七等,下上之上當(dāng)指第六等,錯即在六七等之間交錯。 〔64〕 金三品:三種等次的金屬,上等為金,中等為銀,下等為銅。 〔65〕 瑤:美玉。琨:美玉。齒:象牙。革:犀牛皮。毛:旄牛尾。惟:與,及。 〔66〕 卉服:用草編織的衣服,如蓑衣之類。 〔67〕 織貝:用線串連起來的精美小貝殼。 〔68〕 包:包裹。 〔69〕 錫:同賜。錫貢:進奉貢品。 〔70〕 荊:山名,在今湖北南漳縣南。衡陽:衡山之南。衡山在今湖南衡山縣。荊山至衡山南為荊州,相當(dāng)于今江西西部和湖南、湖北一帶。 〔71〕 朝宗:諸侯朝見天子,春天稱朝,夏天稱宗。此喻長江、漢水奔流向大海,如同諸侯朝見天子。 〔72〕 九江:通常以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皆入洞庭,稱為九江。亦以九為許多,表示很多條河。孔:大。殷:盛大。 〔73〕 沱:水名,長江支流,在今湖北枝江縣。潛:水名,漢水之流,在今湖北潛江縣。 〔74〕 云土夢:即云夢,古大澤名。據(jù)漢魏人記載,其地當(dāng)在湖北潛江縣西南。作:耕作。乂:治理。 〔75〕 杶(chūn):木名,即櫄,可制琴。干:柘木,木質(zhì)堅固,可制弓。栝(guā):檜木。 〔76〕 礪砥:磨刀石。砮(nǔ):石制箭頭。丹:丹砂,紅色顏料。箘簵(jūn lù):美竹名。楛(hù):木名,可作箭桿。 〔77〕 三邦:湖澤地區(qū)的三個諸侯國。名:名產(chǎn)、特產(chǎn)。 〔78〕 匭(guǐ):匣子。菁茅:一種帶毛刺的茅草,祭祀時用以濾酒。 〔79〕 (xūn):黃赤色。玄為彩色絲綢。璣組:用細(xì)絲繩穿起來的珍珠串。 〔80〕 大龜:長一尺二寸之龜為大龜,得此大龜則必須奉獻(xiàn)于上。 〔81〕 逾:離舟陸行稱逾。由漢水至洛水有數(shù)十里陸路,逾于洛即由漢水下船,經(jīng)一段陸路行走,再入洛水舟行。〔82〕 南河:黃河自潼關(guān)東流的一段稱南河。 〔83〕 隩(ào):同墺,可定居的土地。 〔84〕 九山:上文導(dǎo)山段所列之九條山脈,即岍及岐至荊山,壺口、雷首至太岳,厎柱、析城至王屋,太行、恒山至碣石,西傾、朱圉、鳥鼠至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陪尾,嶓冢至荊山,內(nèi)方至大別山,岷山之陽至衡山。 〔85〕 九川:導(dǎo)水段所列之九條水系,即弱水、黑水、黃河、漾水、長江、沇水、淮河、渭水、洛水。滌源:疏通其水源。 〔86〕 九澤:雷夏、大野、彭蠡、震澤、云夢、滎波、菏澤、孟豬、豬野。陂(bēi):堤防、圩岸。 〔87〕 四海:猶言天下,古人地理觀念所及之人類活動區(qū)域。 〔88〕 六府:水火金木土谷為財貨所聚,稱六府。 〔89〕 庶土:四海之內(nèi)的眾多土地。交:俱。正:征。 〔90〕 厎慎財賦:慎重確定賦稅規(guī)則。 〔91〕 咸:都、皆、全部。則:規(guī)則、準(zhǔn)則。三壤:按土壤的肥瘠,大致分為三個檔次。成:定。 〔92〕 中邦:九州之地。錫土姓:賜諸侯土地和姓氏。 〔93〕 祗(zhī):恭敬。臺:以。金文中“以”常作“臺”。 〔94〕 距:違背抗拒之意。 〔95〕 五百里:指王城四圍五百里以內(nèi)之地。甸服:甸指王城郊外之田,即王田,為天子之領(lǐng)地。服指為天子治田納稅之事。 〔96〕 納:交納。總:全禾,即把谷物和秸稈一并上交。 〔97〕 铚(zhì):古代一種短小的鐮刀,用來割下谷物之穗。納铚就是交納谷物之穗。 〔98〕 秸服:去掉穗柄和芒尖,還帶有外殼的谷物。 〔99〕 侯服:由甸服四周再向外延伸五百里之地域。 〔100〕 采:事,指替天子負(fù)擔(dān)各種差役。 〔101〕 男邦:又作任國,古音男、任相近而通假。任國即負(fù)擔(dān)邦國之差役。 〔102〕 諸侯:同為王者斥候,即負(fù)責(zé)偵察、候望,平定盜賊。 〔103〕 綏服:綏,安,天子安邦。 〔104〕 揆文教:揆,度。揆度王者之文教,加以推行。 〔105〕 奮武衛(wèi):奮揚武威,衛(wèi)護王者之境。 〔106〕 要服:要,約束。受王者約束之地域。 〔107〕 夷:平易。按王者的教化和睦相處。 〔108〕 蔡:減賦。 〔109〕 荒服:相距遙遠(yuǎn),政教荒忽,因循故俗而治理的區(qū)域。 〔110〕 蠻:聽從其俗,羈縻其人。 〔111〕 流:流移不定。 〔112〕 朔:北方。聲教:政令教化。
〔鑒賞〕 本篇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不少現(xiàn)代學(xué)者認(rèn)為,大約是戰(zhàn)國時期,但近期考古表明,其中有些文字片斷是西周中期的材料。禹是治水的英雄和夏代開國君主,貢為由下向上貢獻(xiàn)方物之稱。《禹貢》假托大禹治水的歷程,用自然分區(qū)方法,記錄了九州的劃分,山川方位走向,物產(chǎn)貢賦交通等情況,為我國古代最早有價值的地理學(xué)和經(jīng)濟史著作。
全篇內(nèi)容大致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全國劃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等九州。對各州的四至、水土治理、物產(chǎn)、交通、貢賦、居民等情況作了介紹。第二部分為“導(dǎo)山”,把我國山脈依照由北向南順序,劃分為四條東西走向的山列,反映我國地勢西部多山、東部平原,及山脈分布、走向的特點。第三部分為“導(dǎo)水”,對九條大河的水源、流向、支流、河口等情況,作了如實描述,使人對我國水系分布有一個清晰認(rèn)識,開古代水文地理之先河。第四部分介紹五服制度和對大禹功績的頌揚。相對而言,本篇對黃河流域的山嶺、河流、澤藪、土壤、物產(chǎn)、貢賦、交通等,記述較詳,對長江、淮河流域的記載,則較粗略。總的來說,全篇體系完整,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條理分明,高度概括,揚棄了神話迷信,充滿科學(xué)求實精神。
《禹貢》是我國先秦地理知識的匯集。后世許多地理學(xué)著作,尊它為開山祖。漢代以后研究者不下數(shù)百家,幾乎成為一種專門學(xué)問。著名的有程大昌《禹貢論》、《禹貢山川地理圖》及傅寅《禹貢說斷》等,清胡渭《禹貢錐指》,更是一部具有總結(jié)性的著作。1934年,北平禹貢學(xué)會出版機關(guān)刊物《禹貢》半月刊,內(nèi)容多載有關(guān)中國地理論著、游記、地方志、國內(nèi)地理消息等。由此可見,《禹貢》一篇在中國學(xué)界影響廣大深遠(yuǎn)。
《禹貢》詳細(xì)記載了先秦我國各地的物產(chǎn),為我國古代經(jīng)濟史提供了極其豐富而寶貴的史料。如它記述長江流域揚州地區(qū)小竹、大竹遍地生長,原野的草和樹木長得十分茂盛,這里人民貢獻(xiàn)的有金、銀、銅三種金屬,美玉,小竹和大竹,象牙,犀牛皮,鳥羽,旄牛尾,梗、梓、豫章等木材,絲織品,橘子和柚子等水果。從這類文字我們不僅可以考證古代各地的植被、動物和植物的種類和分布,而且可以研究那里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采礦冶煉業(yè)的發(fā)展。有趣的是《禹貢》還詳盡地敘述各地人民進貢物品的路線,由此我們又能夠了解先秦的交通運輸狀況。我們完全可以推測,這種進貢路線實際上也是當(dāng)時商品流通的途徑,因為貢品畢竟只占產(chǎn)品的小部分。毋寧說進貢路線是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商品流通途徑加以想像后形成的。《禹貢》表明,先秦時期我國經(jīng)濟從總體上看已經(jīng)開發(fā)到相當(dāng)高的水平了。
本篇是按照所謂的大禹治水的過程展開的,它列舉了各地眾多的治水工程,講述了這些工程所要達(dá)到的目標(biāo)和完成后所產(chǎn)生的效益。各項工程都遵循大禹所倡導(dǎo)的方法:疏導(dǎo)水流。由于大禹是遠(yuǎn)古傳說中的人物,他活動的年代久遠(yuǎn),那時沒有文獻(xiàn)留傳下來,因此《禹貢》中關(guān)于大禹治水的路線、他的治水工程的說法大多是一種想像。但這不是完全憑空的想像,而是按照先秦的地理知識和治水的經(jīng)驗加以合理的想象而記錄下來的,其中包含了不少有用的知識,有助于后世的水利建設(shè)。自古以來儒家有熟讀《禹貢》可以治河之說,可見它對我國古代治水事業(yè)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不是按照其中的具體規(guī)定開展水利工程,而是表現(xiàn)在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認(rèn)識。《禹貢》是儒家經(jīng)典中通篇論述水利事業(yè)的著作,是專門記述儒家圣人大禹最偉大的功業(yè)——治水的作品,因此它使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學(xué)者深深地意識到治水是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大計,是利在當(dāng)代、功在千秋的偉業(yè)。我國古代水利事業(yè)的發(fā)達(dá)、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與此認(rèn)識有直接的關(guān)系。此外,《禹貢》所提倡的疏導(dǎo)法后來成為我國治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使后世許多重大水利工程獲得成功。
世界上許多文化悠久的民族都有關(guān)于遠(yuǎn)古大洪水的神話傳說,在這些傳說中人類都是靠神的保佑,逃離洪水而幸存下來。但是在《禹貢》中我們看到的是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戰(zhàn)勝了大洪水,《禹貢》的偉大意義就在于歌頌了人的智慧和能力。大禹治水的過程顯示了人類改天換地的宏大氣魄、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千百年來感染了無數(shù)中國人,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力。
上一篇:《禮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離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