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七蓂余翠
【出典】 今本《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帝在位七十年……又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歷莢’。”(按:據(jù)王國維考證,此文出自《宋書·符瑞志》)
【釋義】 古代傳說:堯時有草,月初開始日生一莢;十六日起日落一莢,可據(jù)以計日。詩詞中常借以表明每月中的第幾日。
【例句】 ①清霜洗空闊,黍管吹秋灰。七蓂余翠,半月流素影徘徊。(石孝友《水調(diào)歌頭·上清江李中生辰》2046)李氏生日為農(nóng)歷九月二十三日。詞中以霜降(農(nóng)歷九月)后的“七蓂余翠”(十五只蓂莢已落八只,還余七只)指明李氏生日。②過了元宵,見七葉蓂又飛。(羅子衎《三登樂·慶黃守。正月二二》3580)作者在詞中以正月二五之后的“七葉蓂飛”(十五只蓂莢落了七只)點明黃氏生日是正月二十二。
上一篇:典故《七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七袠》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