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吁眾戚出矢言,曰:“我王來,既爰宅于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臺?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
盤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以正法度,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眾,悉至于庭。
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
“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
“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乃不畏戎毒于遠邇,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51〕田畝,越其罔有黍稷〔52〕。
“汝不和〔53〕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54〕。乃敗禍奸宄〔55〕,以自災于厥身。乃既先〔56〕惡于民,乃奉其恫〔57〕,汝悔身何及!相時民〔58〕,猶胥顧于箴言〔59〕,其發有逸口〔60〕,矧予制乃短長之命〔61〕!汝曷弗告朕〔62〕,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63〕。若火之燎于原,不可響邇〔64〕,其猶可撲滅?則惟汝眾自作弗靖〔65〕,非予有咎〔66〕!
“遲任〔67〕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68〕。’
“古我先王,暨〔69〕乃祖乃父,胥及逸勤〔70〕,予敢動用非罰〔71〕?世選爾勞〔72〕,予不掩爾善。茲予大享〔73〕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作福作災,予亦不敢動用非德〔74〕。
“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75〕。汝無侮老成人〔76〕,無弱孤〔77〕有幼,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78〕。
“無有遠邇〔79〕,用罪伐厥死〔80〕,用德彰厥善。邦之臧〔81〕,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82〕罰。
“凡爾眾,其惟致告〔83〕:自今至于后日,各恭爾事〔84〕,齊乃位〔85〕,度〔86〕乃口,罰及爾身,弗可悔!”
〔注釋〕 殷:舊說為亳,誤。當為今河南安陽殷墟。 適:悅,樂意。有:語助詞。 率:因此。吁:召喚。戚:貴戚。矢:陳述。 我王:系盤庚自指。 爰:變易。爰宅指變更居處。茲:此。 重:重視。 劉:殺害。孫星衍釋此句為“無為水災所害”。 胥:互相。匡:救助。 卜:占卜。稽:稽考。 臺(yí):疑問代詞。其如臺:將如何。 服:法度。 恪:敬。謹:順從。 常寧:長久定居。 五邦:指五次遷都。 斷命:決斷的意旨。 矧(shěn):況且。克:能夠。烈:功業。 顛:傾倒。由:枯木萌芽。蘗:樹木被砍伐后重生的枝條。 永:使永久。 紹:繼續。復:復興。 厎(zhǐ):定。綏:安。 敩(xiào):覺醒。民:臣民。此句意為盤庚認識到臣民不愿遷徙。 由:原因。在位:貴戚重臣。 常:遵循。 正:整頓。 無:不許。伏:隱匿。小人:指平民。攸:所。箴:規誡。 格:來。 猷:通“由”,為了。黜:除去。 傲:傲慢。從:追求。康:安逸。 惟:思,考慮。圖:謀劃。舊人:指世代從政的貴族階級。 播:公布(政令)。修:治。 匿:隱瞞。厥:其,指代先王。指:通“旨”,意旨。 用:因此。丕:大。欽:敬重。 罔:無,沒有。逸:錯誤。 聒(guō)聒:大嚷大叫。 起:編造。信:讀為伸,申說。險:邪惡之言。膚:浮夸之言。 訟:爭辯。 荒:廢。 含:隱藏。德:德政。 惕:通“施”,給予。 觀:通“爟”,爟火指熱火,此處比喻君王的威嚴。一說“觀”如字,指明察秋毫。 拙:通“炪”,火不發光的樣子。比喻像爟火一樣把威嚴藏在內里。 作:因此。乃:你們。逸:放縱。 若網在綱二句:以綱比君,以網比臣。比喻臣民要聽從君主的命令。 服:治。穡:收獲莊稼。 乃:于是。秋:收成。 黜:除去。 丕乃:豈不。 戎:大。毒:毒害。戎毒:指反對遷徙的貴族毒害臣民。遠邇:遠近。 惰:懶于。 昏(mǐn):通“敯”,努力。 〔51〕 服:治,指耕作。 〔52〕 越:在。其:指田畝。 〔53〕 和:宣布。 〔54〕 惟:是。自生毒:自己埋下禍根。 〔55〕 敗:敗露。宄(guǐ):作惡。 〔56〕 先:引導。 〔57〕 奉:承受。恫:痛苦。 〔58〕 相:看。時:此。(xiān):小。 〔59〕 胥:都。顧:顧及,看。箴:箴言,規勸的話。 〔60〕 發:說出。逸口:從口中說出的錯話。 〔61〕 矧:況且。制:操縱,掌握。短長之命:生殺的權力。 〔62〕 曷弗:何不。朕:我。 〔63〕 恐沈于眾:恐怕在民眾中造成深刻的影響。 〔64〕 響邇(xiǎnɡ ěr):響,朝著。指靠近。 〔65〕 惟:因為。弗靖:不善。 〔66〕 咎:過錯。 〔67〕 遲任:古代賢人名。 〔68〕 舊:指舊臣。惟新:指遷新都。 〔69〕 暨:及,與。 〔70〕 胥:相與,皆。逸:安樂。 〔71〕 非罰:非分的懲罰。 〔72〕 選:通“纂”,繼續。勞:勞績。 〔73〕 享:祭祀。 〔74〕 非德:不合乎道理的懲罰、賞賜。 〔75〕 志:準的,即射箭的靶子。 〔76〕 老成人:上年紀的人。 〔77〕 弱孤:欺凌。 〔78〕 猷(yóu):己,止。作猷:或行或止。 〔79〕 遠邇:指關系親疏。 〔80〕 厥:其。本句指以刑罰懲戒其罪行。〔81〕 邦:國。臧:善。 〔82〕 佚:失,過錯。 〔83〕 致告:轉達。 〔84〕 恭:奉,努力做好。〔85〕 齊:整,指嚴肅認真的樣子。位:職事。 〔86〕 度:通“杜”,杜絕。
〔鑒賞〕 《盤庚》是關于商代歷史的重要文獻,記載了商王盤庚率領民眾自耿地遷至殷地(即河南安陽地區)這一段史事,保存了商代政治思想,史料價值很高。
《盤庚》共有三篇,本處所選為上篇,是盤庚遷殷后對貴族的訓話。商自成湯以來屢屢遷都,約400年間共遷了五次。至盤庚時,因舊都迫近山水,水患益重。而此時貴族階級日趨腐化,對內矛盾愈發尖銳。有鑒于此,他作出了遷都的決定。此舉遭到了一些貴族的反對,故而盤庚對其加以勸導,最終緩和了矛盾,使商朝得以振興。
《盤庚》上篇可分為四段:自“盤庚遷于殷”至“王命眾,悉至于庭”為第一段,記載盤庚遷殷后,發現民心不安,于是召集眾執政者至王庭商討。自“王若曰”至“作乃逸”為第二段,盤庚訓誡眾執政者,民有怨言,是因大臣們出于私心鼓惑,對此他已有所察覺。自“若網在綱”至“非予有咎”為第三段,盤庚告誡眾貴族不要自取禍咎,要施德于民。自“遲任有言”至“弗可悔”為第四段,盤庚表示仍將繼先王之制,重用舊臣,以此加以安撫,并要求他們勤勉其事。
商代文明的發展已達到很高的程度,政治體系已初具規模。但作為人類發展較早的歷史階段,其中新舊成分錯綜相間,體現在《盤庚》篇中,即為強調敬天、任舊人和尚德重民的政治思想的相雜。
“敬天”即重視天命。當商人在盤庚率領下遷居殷地后,“民不適有居”,紛紛抱怨定居新邑。于是盤庚召集貴戚近臣,告訴他們遷都是上天的意志。正因為“先王有服,恪謹天命”,所以輾轉遷居了五次。而這次也是天命昭示我們要在新邑綿延發展,復興“先王之大業”,因此惟有謹從。相反地,如果“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既不遵循先王的傳統,又不了解上天的決斷,那繼承“先王之烈”將何從談起?這里的“天命”的用語只是一種思想形式,表達的是一種使命感,即復興民族的偉大使命,就是所謂“克從先王之烈”,“紹復先王之大業”,而“天命”說則賦予這種使命以神圣性。這種神圣的使命感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中華民族不斷地走向興旺發達。
本文中的“舊人”指在商代世襲預政的奴隸主貴族,他們與商王同族或近支,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特權。所以盤庚在對他們訓話時,用的是勸誘的口吻。他說“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認為可與之共同管理政事的,也就是那些世家舊臣。但同時又引古代賢人遲任的話說“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一方面承認舊臣特殊的政治地位,同時告誡他們國家陳規當如器物,舊不足居,便當順勢應變,另謀新邑。盤庚表示“世選爾勞,予不掩爾善”,同時嚴厲批評貴族隱瞞商王的德政,并且在“百姓”中造作謠言,煽動貴族的不滿情緒,那就是你們“自生毒”,最終將自取罪咎。所以盤庚要求他們與自己同心同德,改善政治。
另一方面,盤庚也指出國事不振,是因為貴族們好逸惡勞,日趨腐化的結果。故又令其勤政。指出行政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只有“若農服田力穡”才會有所收益。而現在的局面是貴族們“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一味盤剝人民,致使社會矛盾益發尖銳。所以令其勤勉政事,使國家齊治。
可以看出,盤庚時代,商王國的政治體制仍然保留了許多舊制殘余,貴族是實施國家政令的重要力量。盤庚通過遷都,一方面保護他們的世襲特權,一方面加以規誡,引導他們向善,“去奢行儉”。終于令政事一新,暫時地緩解了社會矛盾。
“重民尚德”也是《盤庚》篇中重要的思想。此處的“民”是與“百姓”相對的平民階級,他們能參預祭祀活動,在平時則承擔生產,擁有一定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商王對他們是十分重視的,他將遷都說成是出于“重我民,無盡劉”的考慮,即不欲使小民受到水災的禍患。另外,盤庚覺悟到民情不安,是因為貴族的煽動,就一再告誡貴族不要隱瞞商王對小民所作的規誡,這說明盤庚始終非常關注民心之動向。而“重民”的核心是“尚德”,即文中“施實德于民”的意思。施德的內容是用刑賞的手段,對民眾的行為加以約束,使得人民得到體恤,政治變得清明。同時他也指出蠱惑民心的后果“若火之燎于原”,以原野上之野火來比喻民心失控的危害,認為這將是“不可響邇,其猶可撲滅?”反映了他對“民”的重視與對其所擁有的力量的敬畏。此后歷代的統治者多強調“保民”,而這也許就是商代重民思想的繼承。
上一篇:《皋陶謨》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碩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