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建安風骨
建安時代詩歌創作所形成的風格。該時期曹操在群雄逐鹿中,實行諸如抑制豪強兼并,招撫流亡,廣興屯田,恢復生產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措施,逐步統一了北方。在這一過程中,他十分注意延攬人才,任人唯賢,加之曹操父子又喜好和獎勵文學,這就吸引了大批文人學士聚集在他們的周圍,形成了現代學者所謂的以曹操父子為核心、以“建安七子”為骨干的“鄴下文人集團”。這些文人學士,在政治上,是曹操父子的屬僚,希望依附于曹氏政權做一番事業;在文學上,他們以詩文相往還,抒發政治理想,贊美親朋情誼。正是這種相同的生活經歷和政治抱負,使他們的詩歌創作除了個人的特殊風格外,還具有共同的特征:一方面反映漢末社會的動亂,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艱辛;一方面表現他們統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風格悲涼慷慨,剛健清新,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正如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與前代詩歌創作相比較,兩漢樂府民歌,有著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揭露和抨擊,質實樸素,但少華彩;漢末文人五言詩,抒發個人的苦悶和追求,委婉蘊藉,清麗流暢,但情緒低沉頹唐,少昂揚之氣。而建安詩人則能取前代詩歌所長,繼承并發揚其優良傳統,無論就其內容的豐富深沉,還是就其藝術表現的多姿多彩,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建安詩人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色,構成了為后人所稱道的“建安風骨”,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輝煌的豐碑,成為后代詩人所追慕的典范。初唐陳子昂面對六朝詩壇“彩麗競繁”、“興寄都絕”的風氣,感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又說“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可見他們說的“漢魏風骨”就是“建安風骨”,這也是他為其詩歌革新主張所樹立的學習榜樣。參見“漢魏風骨”。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庾子山集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張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