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釋〕 我:指魯國。作者站在魯國立場記事,所以書中“我”即指魯國。 曹劌(guì):魯國大夫。 鄉:春秋時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其鄉人:指曹劌的同鄉里人。 肉食者:即食肉者,指做大官的人。謀之:謀劃它。之,指戰爭。間(jiàn):參與。 鄙:鄙陋,指見識狹隘,目光短淺。 何以戰:憑什么條件去作戰呢? 專:專有,獨占。 小惠:小恩小惠。未遍:沒有普遍。此言小恩小惠未能普及民眾。 犧牲:祭禮時用的牲畜,如牛、羊、豬。加:夸大,虛報。古代祭祀物都有常數,莊公說他在祝辭中,不敢以小報大,以惡報美,總是對鬼神講信用。 未孚:未被信任,即還不足以取得鬼神的信任。 必以情:一定要處理得合乎情理。 忠:盡心為民辦事,即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屬也:這是盡心為民辦事的一類事情。 鼓:擊鼓進軍。 可矣:可以了,到了擊鼓進軍的時機。 敗績:大敗,即潰陣敗退。 馳之:驅車追擊敵人。 轍(zhé):車輪經過留下的印跡。 軾:車前供乘者扶手的橫木,又是車上較高之處,故登它可以遠望。 克:戰勝,勝利。 作氣:鼓足勇氣。 靡:倒下。
〔鑒賞〕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兼并土地、爭奪霸權而連年混戰,給當時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因此人們常用“春秋無義戰”來形容那個時代的特征。但是對于特定的戰爭應作具體的分析,如“齊魯長勺之戰”,應該說是齊國對魯國的侵犯,是大國欺凌弱小國家。齊國的侵犯給魯國上至國君,下至廣大人民帶來了一場災難,因此必須加以反擊。這篇文章就是記述魯國人民從上到下如何同仇敵愾,打贏這場正義戰爭的。
發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作者在記述長勺之戰中表達了其戰爭觀,并且通過刻畫曹劌這個來自民間、卻具有卓越的指揮才能的人物,來說明贏得戰爭勝利的主要法則和方法。
此文十分簡短,卻以幾乎一半的篇幅敘述曹劌向魯莊公了解君民關系的過程,由此可見作者對這問題的重視。這首先是為了從道義上審視這場戰爭。在曹劌問魯莊公憑什么打仗的問題時,魯莊公先是說自己在衣食方面不敢獨自享用,而是與他人分享,繼而又表白自己祭祀神靈時非常虔誠,對這些表現曹劌都沒有表示滿意,因為這些做法或是籠絡近臣,或是敬神,同普通百姓無關。后來魯莊公講自己對各種案件加以認真仔細的核查,總是根據實情來定案。只是聽到這一回答以后,曹劌才加以認可,認為魯莊公是忠于職守的,老百姓會擁護他,愿意為他打仗。其實,曹劌既然去見魯莊公,就表明他對魯莊公已有一定的認識,對他并未完全失去信任。但是這里的提問是必要的,既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也是代表人民對國君進行質詢,這是要讓魯莊公反思自己在政治上的作為,讓魯莊公捫心自問憑什么打勝仗。讓他明白,他平時必須善待百姓,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不然在危急之際不要指望人民的支持。在這里作者表達了一個可貴的思想:人民不能無條件地為統治者打仗,對于那些不顧人民的死活、胡作非為的君主,人民沒有責任為他們賣命。
曹劌的詢問也是要在進攻之前冷靜地思索戰斗是否會取得勝利,在曹劌看來沒有取勝把握的戰役是不能貿然發動的。作者著重表達了這樣一個理念: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是民心的向背,有了百姓的擁護,君臣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才能取得勝利。兩軍相遇勇者勝,打仗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因此士氣是決定性條件。而士氣正是來自民眾對戰爭的支持。與齊國相比,魯國是個小國、弱國,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支持就更為重要。所以,曹劌認為首先要了解魯國的君民關系。
從軍事學上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弱者戰勝強大敵人的戰略戰術。魯國正確地采取了戰略防御的原則,把敵人放進來打,并且選擇了有利的作戰地點——長勺,采取后發制人的戰術,尋找戰機。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擊,但被曹劌制止了。曹劌是戰爭史上運用“敵疲我打”戰術的典范,在敵軍兩次擂響戰鼓時他都沉住氣,讓部隊守住陣地,消耗敵人的戰斗力量,同時注意保存實力。齊軍第三次進攻仍未奏效,此時曹劌發現敵人銳氣大減,于是讓魯君命令發動總攻,從而一舉打敗了敵人。曹劌始終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在齊軍撤退時,他沒有讓部隊長驅直入,沖進敵營,而是走下戰車,仔細察看戰場,發現了敵人車轍雜亂,登車后望見他們的戰旗東倒西歪,判斷他們已經完全被打垮,不可能有埋伏,才下令追擊敵人。
這篇作品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曹劌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仁義之士和足智多謀的將才的形象。他對國家和人民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在祖國面臨侵略的時候,他雖然不在朝中任職,也主動要求晉見國君,為朝廷出謀劃策。他的同鄉說這不是他應當管的事,他回答說當權者鄙陋,不能深謀遠慮。可見他覺得為國效勞是義不容辭的事。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緊張激烈、瞬息萬變的戰斗中冷靜、果斷地指揮軍隊。作者以多種手段刻畫這一人物,巧妙地運用對照、映襯的方法來突出這一形象。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來表現他保衛國家的責任感,以莊公的愚鈍無能、急躁妄動顯示曹劌的深謀遠慮、沉著機智。
從布局謀篇、文字藝術來看,此文的長處是剪裁詳略得當,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本文旨在表達一種戰爭觀和刻畫一個深謀遠慮的智者形象,因此以曹劌為中心,詳細記述他的不同凡響的言論和他在戰爭中的突出表現,用不多的語言略寫戰爭雙方交戰的全部過程,戰斗的具體情景一概不寫,與“論戰”主題無關的人物一個不提。本文的語言極為簡潔精練,如記曹劌確定進攻時機時只寫“未可”、“可矣”四字,就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他胸有成竹、指揮若定的神態。文章僅用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十個字,就把戰爭中進攻方的士氣變化的過程非常具體而準確地描繪出來了。此外文章還善于設置懸念,如寫曹劌下車看車轍,上車眺望敵人隊形陣勢,不立即說明其目的,這就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愿望,要了解他為何要這樣做,從而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
總之,此文不僅是記述經典戰例的名篇,而且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精品。
上一篇:《屯卦》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序卦》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