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傳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既而不與。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
三敗及韓。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卜右,慶鄭吉,弗使。步揚御戎,家仆徒為右。乘小駟,鄭入也。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產。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聽。九月,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茍列定矣,敢不承命?”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戰于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公號慶鄭,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穆姬聞晉侯將至,以太子罃、弘與女簡璧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臺。大夫請以入。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晉人戚憂認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晉君。”公子縶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太子,必得大成。晉未可滅,而殺其君,只以成惡。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重怒難任,陵人不祥。”乃許晉平。
晉侯使郄乞告瑕呂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51〕也。’”眾皆哭,晉于是乎作爰田〔52〕。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眾曰:“何為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53〕。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說,晉于是乎作州兵〔54〕。……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讎,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晉侯,饋七牢〔55〕焉。……十一月,晉侯歸。丁丑,殺慶鄭而后入。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56〕之粟,……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
〔注釋〕 晉侯:晉惠公,晉獻公子夷吾,前650—前637年在位。晉獻公有九子,此時申生、奚齊、卓子已死,夷吾繼位為晉惠公,其余尚有重耳等五人,后文所指“群公子”即是。 入:指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繼承君位。 秦穆姬:晉太子申生之姊、秦穆公夫人。 屬(zhǔ):同“囑”,托付,委托。賈君:太子申生之妃。此時太子申生因受驪姬(晉獻公寵姬)陷害上吊自殺,故秦穆姬將賈君托付給晉惠公照顧。 烝:以下淫上,通奸。 中大夫:指晉國幫助惠公回國繼位的里克等。 河外:指黃河以東地區。列城:諸城。 虢略:今河南靈寶縣。 華山:陜西華陰縣,為秦、晉交界處。 內:黃河以內。解(xiè)梁:今山西永濟縣。 韓:韓原,晉地,在今山西芮城。 慶鄭:晉大夫。 孫:同“遜”,恭順。 右:車右,古代戰車上的人員按照左、中、右排列,中間是駕御駟馬的御者(駕駛員),隨身佩帶衛體短劍。左邊站立者為弓箭手,是戰車的靈魂人物,時稱“車左”,是主將;右邊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稱“車右”,又稱“參乘”。卜右:占卜誰可做晉君兵車的車右。 步揚:晉大夫。 家仆徒:晉大夫。 入:進獻。 服習:熟悉。 納:同“”(nà),驂馬內側的韁繩,這里做動詞用,意為牽。 戎事:戰爭。 易:背,相反。 亂氣:呼吸無節奏。狡憤:煩躁不安。 陰血:體內的血。周作:全身發作。 僨(fèn):興奮。 逆:迎戰。 韓簡:晉大夫。視師:觀察秦國情況。 出因其資:指夷吾出亡國外受秦國的資助。下文“入用其寵”指他能回國執政因受秦君的厚愛。 狃:輕視。 不佞:不才,不聰明,自謙語。 秦伯:秦穆公。公孫枝:秦大夫。 定列:定君位。 還(xuán)濘:還,盤旋。濘,泥濘。 號(háo):呼喊。 愎:固執、執拗。 梁由靡:與下文所說的虢射,都為晉國大夫。 輅(yà):迎,遇上。 止之:捕獲他(秦穆公)。 反首:披頭散發。拔舍:拔營。 君:指晉惠公。從君而西:外交辭令,實際意思是俘獲晉君后西行,把他帶到秦國。 妖夢:據《左傳》“僖公十年”記載,晉大夫狐突不寐,遇見故太子申生的鬼魂,后者斥責惠公無道,將于韓地敗于秦軍。踐:應驗。 以至:過分。 履薪:站在柴禾上,表示要自焚。 免(wèn)服:喪服。衰(cuī)绖:喪服。 重:打動。 要:要挾。 公子縶(zhí):與下文中的子桑都為秦大夫。 史佚:周代史官。 怙(hù):依仗、憑借。 郄乞:晉大夫。瑕呂飴甥:晉大夫,姓瑕呂,名飴甥,字子金,也稱呂甥、瑕甥。因為他的封地在陰,又稱陰瑕甥。 朝:召見。 〔51〕 卜:擇日。貳:太子。圉:惠公太子。卜貳圉(yǔ):意為擇日立太子圉為國君。 〔52〕 爰田:重新分配田地,以增加百姓的土地。 〔53〕 征:征收賦稅。繕:修治武器。孺子:繼位者,即太子圉。 〔54〕 作州兵:改革病制,擴大武裝。 〔55〕 七牢:當時款待諸侯的禮節,贈牛、羊、豬各七頭。 〔56〕 餼(xì):贈送。
〔鑒賞〕 春秋時代秦、晉是鄰國,也都是大國,兩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了一種十分奇特的關系。一方面從晉獻公把女兒(即文中的穆姬)嫁給秦穆公開始,兩國公室就不斷通婚。政治聯姻對于雙方而言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增強了兩國對付外部壓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此期間兩國之間不時發生戰事,而韓之戰則是秦晉之間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戰爭。這次戰爭對于秦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秦在韓之戰中的勝利,秦開始將其地盤東擴,秦國因此逐步強盛,進而稱霸諸侯。
全文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韓之戰的起因;第二部分記述韓之戰前雙方政治狀況,軍事準備和軍力、士氣對比;第三部分為韓之戰的過程;最后寫韓之戰的結局。
韓之戰源于晉惠公的背信棄義,晉惠公夷吾能夠繼承國君之位賴于里克等晉國大夫以及秦國的支持。為了能夠當上國君,夷吾曾答應厚賞里克等大夫,割黃河以東五城以及黃河之內的解梁城給秦國,但是,當他達到目的,登上國君之位時,對于這些承諾均背棄了。不僅如此,在晉惠公將要回國繼承君主之位的時候,秦穆姬將故太子申生的妃子賈君托付給他照顧,并要求他善待先君諸公子。然而后來,晉惠公竟與賈君通奸,而且不接納諸公子,因此,秦穆姬由此而怨恨他。秦國給了晉國非常大的幫助,不僅幫助晉惠公即位,而且在晉國饑荒的時候,秦國運送米給他們。然而到了秦國饑荒的時候,晉國反而不肯給他們糧食,這成為戰爭的直接誘因。這些背信棄義的行為,使晉惠公處于了一種極其不利的境地,也為戰爭的失敗打下了伏筆。
在敘述戰前雙方的形勢時,文章表現了晉惠公剛愎自用的性格。先是戰前在車右人選的選擇上,根據占卜的結果顯示大夫慶鄭是適當的人選,但是因為此前慶鄭對于惠公背信棄義之行為表現了不滿,不用慶鄭而選擇家仆徒。接著惠公用鄭國的馬駕車,慶鄭建議惠公用本國的戰馬駕車參戰,因為本國的馬熟悉本國的道路,而外來的馬則水土不服,在戰爭中難以駕馭,不聽指揮,他不聽。同時,秦、晉兩國士兵的狀況也是截然不同的。雖然晉國軍隊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是由于晉惠公以怨報德,士兵斗志松懈。而反觀秦國,兵士雖然沒有秦國多,但是都憤激于惠公的行為,斗志昂揚。在這種對比之下,戰爭的結局也就不難預料了。
對于戰爭的過程,文中并沒有對戰斗場面作過分細致的描寫,而是主要敘述在戰場上晉惠公的戰車陷于泥濘不能駛出,他由于慶鄭不救而被秦軍俘虜,成為秦穆公的階下之囚。
對于戰爭的結局,文章的描寫非常詳盡。秦軍凱旋后,由于秦穆姬的強烈反對,并以死相威脅,秦穆公不敢將晉惠公帶回秦都城,而是安頓在了靈臺。秦國大夫對于晉惠公的處置有兩種觀點,公子縶認為像惠公這樣邪惡的人就應該殺掉,以除后患;而子桑從秦、晉兩國關系以及秦國的自身利益出發,認為應當把惠公放回去,然后以晉太子作為人質,這樣對于秦國是十分有利的。這合乎秦穆公的想法,因此,秦國允許晉國講和。
文章對戰后晉國政治上的舉措的記述最為精彩,作者十分成功地描寫了一個富有智慧、深謀遠慮的杰出政治家大夫瑕呂飴甥,他拯救了晉國,使晉國從戰敗中重新站立起來,恢復了強大的國力。他首先設計穩定晉國政局,辦法是讓跟隨惠公至秦、奉命回國的大夫郄乞假托晉君的話語,先賞賜群臣,然后自責,說自己有喪國家體面,懇求他們盡力輔佐太子,振興國家。這一舉動把群臣感動得流淚。接著呂甥啟發他們采取措施收復民心和增強國力。于是朝廷勵精圖治,分田給百姓,征收賦稅,修治武備,加強地方武裝。最后,呂甥與秦穆公在王城談判訂立盟約時,不卑不亢,以晉國下層人民的仇敵情緒向秦方顯示晉國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又以上層人士顧全大局的認識向對方表示善意,并為秦君著想,指出釋放惠公、兩國訂立盟約重歸于好符合秦的國家利益。秦君被他的一番剛柔兼濟、合情合理的說辭打動了,同意他提出的做法,放晉惠公回國。兩國之間的戰爭煙云終于散去,而秦國則開始在黃河以東地區設立官署、征收賦稅。
對于瑕呂飴甥活動的描寫,文字不多,卻使一個善于謀劃國事、巧于解決棘手的外交紛爭的忠誠、機智而又高明練達的大臣形象躍然紙上。這集中反映了《左傳》的藝術特色,即在清晰地敘述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的同時,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這樣,歷史就不再是死的材料的堆砌,而成為活生生的人上演威武雄壯、驚心動魄的活劇的場所。這不僅使歷史著作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讀性,更重要的是它永遠能夠充當探索人性、弘揚人的價值、培育精神生命力的重要教材。
上一篇:《僖公五年:宮之奇諫假道》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僖公四年:召陵之盟》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