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二)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三)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釋〕 坎坎:伐木聲。干:岸。 漣:水紋。猗(yī):語氣詞。 稼:耕種。穡(sè):莊稼。 胡:為何,何故。廛(chán):捆。 瞻:看到。縣:同“懸”。貆(huān):豬獾。 素餐:吃白食。 輻:車輪輻條。 億:借為“紀”,量詞,與廛相近。 特:四歲的獸,一說三歲。 漘(chún):水邊。 淪:波紋。 囷(qūn):束。 飧(sūn):熟食。
〔鑒賞〕 《伐檀》出自《魏風》,全詩共三章,每章九句。《毛詩序》認為主要是“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詩中諷刺的就是魏國一班喝著民脂民膏,尸位素餐的老爺們不勞而獲的可恥罪行,表達了受剝削的弱勢群體對統治階層的厭惡和憎恨,顯示了勞苦大眾的自發的初步覺醒。這種大膽、直接揭露和嘲諷,在《詩經》中并不是惟一的,比如《豳風·七月》中所吟唱的“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些都清楚地展示了《詩經》的人民性。
第一章詩人采用比的手法,先描寫伐木工人勞動的場面,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僅僅換得溫飽,由此聯想到不勞而獲的統治者,心中不禁充滿了怒火。朱熹認為“詩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將以為車而行陸也。今乃置之河干,則河水清漣而無所用,雖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則自以為不耕則不可以得禾,不獵則不可以得獸,是以甘心窮餓而不悔也”(《詩集傳》)。在文縐縐的話語中,勞動者對不勞而獲的“君子”們的不滿和嘲諷不見了。確實詩中表達的是“不耕則不可以得禾,不獵則不可以得獸”,但絕非“甘心窮餓而不悔”,而是對不公平的社會制度的不滿,對不關心民瘼,只知收斂民財的權貴們的控訴。后邊的句式很有意思,連用兩組反問的排比句,“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自己辛辛苦苦的勞作只能換來一時的溫飽,而那些老爺們為什么可以不耕不種,卻糧食滿倉?為什么不用狩獵,卻院子里掛滿獵物?這兒的“三百”是虛數,一是為了音韻的要求,二是古人習慣用三、六、九等數字泛指數量之多,實際上又何止三百呢。不用那幫老爺們回答,他們也不會回答。下一句“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爺們,難道不是吃白飯的嗎?他們何止吃白飯,而且貪得無厭,強取豪奪,不知廉恥。“君子”本意指的是有地位、品行好的人,這里使用這一稱呼極具諷刺意味。當官不為民做主,不為國家、百姓著想,就會遭到百姓的不滿和唾罵。這里用反語詰問的方式,似柔實剛,委婉曲折,比正面陳述能產生更大的批判力量。這是全章的畫龍點睛之筆,有力地揭示了他們寄生蟲的本質。
后面兩章基本上重復第一章的內容,同樣的伐木工人,同樣的反問句,同樣無情的揭露,因此三章可以看作一組大的排比句。結構上完全相同,整齊對稱,富有節奏感和韻律,一個反問接著一個反問,就像排山倒海的巨浪,氣勢磅礴,不容對方反駁和狡辯。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章的起句,還注意了意境的選擇和營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擬聲詞“坎坎”形象地展現出工人伐木的形象,對河水的描繪也是《詩經》中少有的細膩,“清且漣猗”一句,仿佛讓我們看到清澈透明、微波粼粼的緩緩溪流。除此之外,在結構的重復中也有不同,勞動場面的描寫中有檀、輻、輪,干、側、漘與漣、直、淪等的變化,反問中有廛、億、囷,貆、特、鶉和餐、食、飧的轉換,這樣重章疊句,反復吟詠,大大增強了詩句的節奏,豐富了內在的韻律,也使詩的感情色彩更加濃厚,諷刺力量更為突出。使聽眾在對統治階級的嘲諷、鞭笞聲中,也增加了自己反抗的信心和勇氣。
本詩之所以受到廣大勞動者的喜歡,除了出語自然,質樸明快,朗朗上口外,主要是詩人善于運用反問、設問的句式,含蓄有力地讓積壓在百姓心中的憤怒和怨氣如火山中熾熱的巖漿噴薄而出。《伐檀》表達了勞動者壓抑已久的心聲,含蓄中透著力量,加上易于歌詠,語句富有氣勢,長久以來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曲目,今天仍舊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伐木》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傳: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