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二)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于粲灑埽,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三)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yuǎn)。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注釋〕 丁(zhēnɡ)丁:伐木聲。 嚶(yīnɡ)嚶:鳥鳴聲。 相:看。 矧(shěn):何況。 神之:慎之。聽之:從之。 許(hǔ)許:鋸木聲。 釃(shī):濾酒,又音shāi。藇(xù):甘美。 羜(zhù):小羊。 速:邀請。諸父:父輩同姓親戚。 粲:鮮明的樣子。埽:同“掃”。 簋(ɡuǐ):古代食器。 阪:坡。 有衍:滿溢。 籩(biān)豆:這里指盛在食具中的菜肴果品。踐:陳列。 糇(hóu):干糧。愆:過失。 湑(xǔ):過濾成清酒。我:語氣詞。 酤(ɡū):買酒。 蹲(dūn)蹲:起舞的樣子。 迨(dài):等到。
〔鑒賞〕 中國既是一個詩的國度,更是禮儀的國度,對友道尤為重視。友道講究一個“信”字,友人之間互諒互讓、相互信任,構(gòu)成中華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nèi)涵。中國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形成了傳承數(shù)千年的酒文化,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酒的佳話,舉懷一笑泯恩仇,多少恩恩怨怨化解于觥籌交錯之中。王羲之的《蘭亭序》所記載的“曲水流觴”就是悠久的酒文化的見證。《詩經(jīng)》中涉及宴飲的詩,有《鹿鳴》、《湛露》、《南有嘉魚》等,可見酒早已進(jìn)入尋常百姓家,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伐木》是《詩經(jīng)》中描寫以酒維系親情、友情的著名篇章,《毛詩序》認(rèn)為這是一首“燕”歌,“燕”者“宴”也,以酒款待“朋友故舊”,詩中所表現(xiàn)的“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古風(fēng),正符合傳統(tǒng)道德溫柔敦厚之旨,顯示當(dāng)時“民德”之“歸厚”。
全詩共三章。第一章睹鳥思人,感嘆親朋故舊友情的可貴。“伐木丁丁,鳥鳴嚶嚶”,森林里傳來“丁丁”的伐木聲,匯合著百鳥的鳴唱,一些鳥兒受到人的干擾,從低凹的山谷往高處的樹頂飛去,他們一邊飛翔著,挑選合適的落腳點,一邊唧唧喳喳地呼朋引類。鳥兒尚且知道用啼叫求友交偶,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不是更需要這種朋友間的友誼與互助嗎?由伐木到看見鳥兒、聽到鳥兒的叫聲,再聯(lián)想到人與鳥兒一樣都需要真摯的友情,賦中有興,思維的過渡十分自然。“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只有珍惜、信守友道,人與人之間才能建立和睦、友愛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溫馨的情感,保持群體的和諧與安定。作為燕歌,第一章并未直接從酒宴入手,而是首先點明渴望真摯友情的主旨。
接下來一章,詩人從鳥兒“猶求友聲”得到啟發(fā),并付諸行動。該章仍舊以伐木起興,但與上文相比,節(jié)奏上發(fā)生了變化,敘事緊湊,由興迅速轉(zhuǎn)入酒宴。主人準(zhǔn)備了什么呢?先是“于粲灑埽”,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顯示自己對客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然后擺上“釃酒有藇”、“肥羜”、“肥牡”、“陳饋八簋”,醇香甘洌的清酒,豐盛美味的佳肴,表明主人的熱情和誠心;準(zhǔn)備邀請的客人有“諸父”、“諸舅”等父老鄉(xiāng)親。而他們“寧適不來”,就不是因為我不尊敬他們,不是我不信守友道。這里照應(yīng)了前文詩人對友情、親情的渴望,也許大家曾發(fā)生過不愉快,然而這種親人、族人之間的感情裂痕不更需要修補嗎?也許主人的擔(dān)心是多余的,他們不也是和你一樣也對這種血脈親情有著同樣的憧憬?
第三章緊承上文,酒宴邀請當(dāng)然不只長輩,還有“兄弟”同輩,或許還有天真無邪的孩子。主人對待他們也是誠心誠意,不過少了在長輩面前的拘束和謙卑。大家年齡相仿,輩分相同,主人的熱情中透出豪放,“有酒湑我,無酒酤我”,我們仿佛能看到主人舉起酒杯,爽朗地招呼客人,拋開往日的不快,今日有酒且同醉,杯中無酒我來添,客人們也放開酒量痛飲。這時愛熱鬧的年輕人還敲鼓、歌舞助興,一種熱騰騰、暖融融的氣息撲面而來。主人剛才的擔(dān)憂一掃而光,大家都興高采烈,重又恢復(fù)了往日的親密無間。“迨我暇矣,飲此湑矣”,趁著閑暇好時光, 舉杯痛飲多快活!他們也許紅光滿面,打著酒嗝,約定不久的將來能夠再次歡宴。然而詩人也注意到“民之失德,干糇以愆”,酒宴之上話不投機(jī),舊怨未除又添新怨,所以對待親朋故舊要“神之聽之”,尤其不能怠慢不敬,大家才能共同營造“親親以睦”的美好生活。
全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友情為經(jīng)、酒宴為緯,由鳥及人,轉(zhuǎn)換自然,敘事富有層次感,從主人設(shè)宴、請客,到飲酒盡歡,有條不紊,而他的心理活動的變化也在敘事中得到了盡情的展露。其次在遣詞上注意了整飭中有變化,每章的第一句都是以伐木起興而用詞講究,全詩全用四言,唱來朗朗上口,給人強烈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和層次感。另外,本詩雖然經(jīng)過文人的加工,而其中所透出的濃濃的生活氣息仍能通過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為今人所感受到。在當(dāng)下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與人日漸陌生的電子時代,我們對友情的渴望較之于隧道另一端的先人,何嘗不是相通的呢?
上一篇:《乾卦》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伐檀》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