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雨書》的主要內容,《相雨書》導讀
《相雨書》是記錄唐代天氣經驗的專輯。系唐代黃子發輯,元陶宗儀輯《說郛》120卷中此書收入卷一百八(見清順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刊本)。其后清代袁昶《漸西村舍匯刊》、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稿本、未刊印)和商務印書館于本世紀30年代排印的《叢書集成》初編中均收有此書。
黃子發,生卒年及生平不詳。《漸西村舍匯刊》所收《相雨書》,有方回撰的序。方回(1227-約1306)是南宋人,字萬里,號虛谷,安徽歙縣人,曾投靠賈似道,后守嚴州,并舉城迎降于元。是江西詩派的提倡者,此序是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所作。
《相雨書》全書有169條,已缺32條,現條137條。為木刻本,共11雙頁。書中方回序說:“往年予適楚,偶于故家敗簏中得是書,殘編斷簡,僅十四頁。披閱其目,校之,祗闕數行而已。于是手錄一過,并贅以贊曰:天地之大,萬物俱載。不風不雨,民復食土;既風既雨,乃得其所;數風數雨,人民其苦。若夫太平之世,五風十雨,市井晏安之時。得之是書以課卜陰晴,亦是隱居一樂耳。”說明此書是用作課卜陰晴而抄寫的。
全書分“候氣”、“觀云”、“察日月并星宿”、“會風詳聲”、“推時”、“相草木蟲魚玉石”、“候雨止天晴”、“禱雨祈晴”等九篇。據方回原序,“會風”與“詳聲”分為兩篇,而將“相草木蟲魚玉石”稱為雜觀,故云:“右《相雨書》十篇。”可見“會風”與“詳聲”系方回手錄時歸并的。“祈晴”少七條,這在方回發現此書時已失,因為原書該處有“下闋七條”之注。
書中各部分的分類,雖較粗略,但有一定意義。例如:“候氣”部分是根據大氣光、電、霧等現象(即暈、珥、霞、虹、電,能見度、霧等)預報風雨;“觀云”部分是根據云量、云色、云的運動、云形(躍魚云,如羊豬之云、海濤狀云、魚鱗云、水牛云、覆船云、抒抽云、亂草云、龜云、散泉云、云海等)、云的方位等來預報雨出現的時間及強度;“察日月并星宿”部分是根據日出時太陽光輝、伴同的風雨冷暖情況及夜間星月情況等,來預報降雨;“會風詳聲”部分是根據風及聲音推斷大雨;“推時”部分是中長期預報經驗;“相草木蟲魚玉石”部分是根據物象預報天氣;“候雨止天晴”部分是預報天晴的征兆;“禱雨”及“祈晴”部分,介紹一些迷信的儀式。
此書為摘自古書的看天經驗專輯。所摘均為便于群眾根據當時氣象狀況判斷未來天氣的。書中所刊天氣預報經驗,并未組成韻語。雖然書中有以干支日期觀察云雨來預報天氣及禱雨祈晴等迷信內容,但所占的比重不大,僅十余條而已。大多還是沒有迷信色彩的。輯集者歸納手段不高,未能將天氣經驗提高到理論高度。但這是時代的局限。書中有些天氣經驗,仍很有參考價值。例如:“云若魚鱗,次日風最大”,這是卷積云天氣,說明空氣不穩定。又如“凡秋冬,以東風南風有雨;春夏以西風北風有雨”;“云逆風行者,即雨天”,說明有鋒面天氣即將出現。
《相雨書》是迄今見到的很早的有關天氣經驗的本子。過去認為東漢崔寔《農家諺》為我國最早的天氣經驗專輯。但此書為后人偽托,并非崔所撰。如果《相雨書》的輯者確為唐人,則將是很有歷史價值的。
參考文獻
- 1.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農業出版社,1979。
- 2.朱炳海、王鵬飛、束家鑫主編:《氣象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 3.劉昭民:《中華氣象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上一篇:《鹽鐵論》的主要內容,《鹽鐵論》導讀
下一篇:《禹貢》的主要內容,《禹貢》導讀